相传2000多年前,大将白起活埋了40万赵国降兵,始终不相信这个事是真的。首先说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04 17:42:02

相传2000多年前,大将白起活埋了40万赵国降兵,始终不相信这个事是真的。首先说赵国真的有那么多兵吗?   1995年,山西省高平市的永录村,李珠孩和李有金父子在承包的土地上忙碌着进行翻修工作。   仅仅挖掘了不到一尺深的土层,他们便发现,土地中竟然藏有一些残缺的骸骨。   然而随着坑洞的加深,骸骨的数量逐渐增多。   经过详细分析,考古学家提出,这些骸骨很可能是长平之战后,赵国俘虏的遗骸。   据推测,这些死者可能是在秦国军队的指挥官白起的命令下,经过残酷的集体处决后被弃置在此。   很多人纷纷开始重新审视长平之战的历史记载。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   白起在昭王十二年时随秦国的东进战略,积极推动秦国对三晋的侵略。   秦国的这一战略目的是通过打败三晋并扩展疆域来为统一六国做准备。   昭王继位后,推行商鞅变法,实施军功爵制,许多庶人获得了晋升的机会。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他指挥秦军大败赵军。   传统的历史记载认为,白起命令将45万赵国士兵活埋。   然而,这一数字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   45万人的规模,不仅需要极其庞大的挖掘工作,而且其中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完全没有反抗。   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史书的记载并非完全伪造,尽管在细节上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但大致的历史框架仍然是可信的。   史学家们指出,《史记》中的“坑杀”并非指直接活埋,而是可以理解为一种集体处决后,尸体被丢弃在一个较低的地方。   研究者提出了“坑杀”一词的几种解释。   首先,坑字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丢弃尸体的坑。   历史学家认为“坑”有时也可以表示欺骗或损害的含义,因而“坑杀”也可能被理解为“骗杀”。   有学者认为,白起下令屠杀投降的赵国士兵,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符合“坑”字的含义。   此外,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坑杀”中的“坑”字通“阬”,与修建纪观的行为相关中。   永录村的“尸骨坑”中,考古学家在该遗址上发掘出130具骸骨,虽然这些遗骸保存得极其破碎不堪,其中大多数骸骨显示出明显的刀伤和击打痕迹,只有一具骸骨显示出被活埋致死的迹象。   这些骸骨的特征显示这些人并非在战场上阵亡,而是作为俘虏被处决后随意丢弃。   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古代钱币和青铜箭头。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永录村的坑并非人工挖掘的,而是一个天然的低洼地带。   这个自然形成的凹地可能正是赵国士兵被残忍处决后丢弃的地方。   因此,考古学家得出结论,长平之战中,赵军的俘虏并非被活埋,而是集体处决后,尸体被随意丢弃在这个天然坑地中。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赵国损失约四十余万,但对于具体人数的表述却存在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些版本提到的死亡人数高达45万。   《史记》的《白起列传》和《赵世家》中提到的死亡人数均为四十余万,而《白起列传》进一步表述,白起曾提到赵军死亡“数十万”。   然而,司马迁在描述这一事件时的措辞模糊。   有学者提出,赵国的死亡人数中,可能并不仅仅是作战部队的青壮年,还有大量被征召的后勤人员及协助赵国作战的民众。   考虑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四十多万的作战部队显得过于庞大,而5万的后勤部队可能更加符合实际。   而且,后勤工作不仅仅依赖青壮年劳动力,甚至可以动员中年人和当地的居民参与其中。   如果真如学者所推测,赵国的后勤部队在战后遭到屠杀,剩余的作战部队仍能在一段时间内恢复。   史学家普遍认为赵国的损失数字应接近45万。   司马迁的记载可能是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对长平之战的了解,得出这一结论。   司马迁的父亲和祖父曾参与过长平之战,且他本人生活在距离战事不过百年的时代。   因此,但45万的数字仍然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相对可靠的估算。   高平地区的土壤常常在暴雨后将遗骨暴露在地面上,这一现象持续了数百年。   唐朝时期,唐玄宗在巡视时就得知了这一情况,并指示将尸骨埋葬,并修建了“骷髅庙”。   明清时期,地方官员也曾多次组织祭祀,处理这些遗骨。   此外,考古学家们在2011年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尸骨坑,面积比1995年的还要大四倍。   可以说,几乎每一次的土地开发和修建工程,都会揭开一部分赵军的遗骨。   参考文献:[1]侯文宜,杨丽.大粮山古战场:长平之战的历史见证与廉颇崇拜——晋东南米山小地域文化遗存考论之一[J].沧桑,2008,0(1):17-1923      

0 阅读:107

评论列表

leslie

leslie

3
2025-04-04 19:14

古代的人本来就不多,最大的战争也就是10万人左右,所以被坑杀的人估计就是4万左右,数据被十倍夸大了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