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国空军司令的儿子,自1976年起,慷慨资助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但唯一的条件是,受到资助的学生,学成之后必须回到中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古老的西安城里,高高的雁塔雄伟壮丽,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绿油油的草坪上,有一块黑色的大理石碑静静地立在那里。 碑上刻着闪闪发光的四个大字:“耕耘友谊”,旁边是一位外国老人的头像,仿佛在深情地注视着这片他深深眷恋的土地。 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他有着怎样令人感动的故事呢?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放弃原本富足安逸的生活,来到那时还不算富裕的中国,并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这位老人,名叫让·德·米里拜尔,他的中文名字是米睿哲,他可不是普通人,而是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很有地位的贵族家庭。 他的祖父是法国空军的开路先锋,父亲也当过空军司令,就连表姐都是戴高乐总统身边很重要的秘书。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出身显赫的法国贵族,竟然选择了留在中国,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到现在还非常怀念他,大家都记得米里拜尔先生生活非常简单:一包方便面就能当晚餐,只有两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换着穿,背都薄得好像要“透明”了一样。 米里拜尔先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近乎严苛,但对待别人却非常大方,他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热心帮助街上的陌生人,他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米里拜尔先生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为了表彰他的善行,他被授予“中国好人”的荣誉称号,还获得了陕西省颁发的第一个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更加令人感动的是,在他去世后,他还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中国的医学研究事业,真正做到了“把精神留在了中国”。 米里拜尔先生和中国的缘分很早就开始了,年轻时,二战爆发,他积极参军,结果却被敌军俘虏。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珍惜和平,也让他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战争结束后,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他决定走遍世界,学习各地的语言和文化。 在香港教书的日子里,他发现即使中国大陆经济还不富裕,仍然真心实意地帮助非洲国家。 这跟西方国家那种带着条件的“援助”很不一样,让他觉得非常震撼,他开始觉得中国很有潜力,将来可能会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1976年,已经57岁的米里拜尔先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放弃在法国舒适的退休生活,来到西安外国语大学当老师,从此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那时候的西外,教学环境比较艰苦,教学设备也不太完善,但他并没有因此感到不满,反而谢绝了学校提供的工资,还拿出自己的钱买了录音机、电视机等教学用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中国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让他感觉找到了家的温暖,一心想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米里拜尔先生既是一位工作认真的老师,又热心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并深深喜爱上了神奇的中医,此后,他出钱帮助西安的医生前往法国学习西医,希望能促成中西医结合,从而助力中国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他对中国文化投入了大量精力,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写了好几本相关的书,还拿到了法国最高的博士学位——国家博士。 他设立了一个叫做“米睿哲中国爱心教育助学金”的奖学金,帮助了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和留学生完成学业。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还把自己在巴黎的房子免费提供给中国留学生住,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希望他们学成后一定要回到中国,为国家做出贡献”。 米里拜尔先生的一生充满奉献和爱,他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关爱,对中国文化的深深尊重,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投入,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他的精神超越了国界和种族,如同连接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米里拜尔先生的故事也让我们认真思考:在今天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不分国界的赤诚之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们需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从而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米里拜尔先生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为人类的共同未来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中国红十字会—《一位法国老人的中国情缘》
一位法国空军司令的儿子,自1976年起,慷慨资助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但唯一的条件是
史记新说吧
2025-03-01 16:42:01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