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马占福为国捐躯。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经打听才知道,因为生活贫困,马占福的母亲正在沿街乞讨! 18岁那年,正值壮年的马占福,没有选择早日工作挣钱,而是毅然决然地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在征兵体检的现场,马占福的家人含泪送别,马占福却笑着安慰家人:"我参军报国,不光是为了家里,更是为了千千万万像我们这样的穷苦人,今后不再受穷受苦!" 在部队里,马占福吃苦耐劳,训练刻苦,很快就成为新兵中的尖子,得到首长和战友的一致肯定。在被问及为什么这么刻苦时,马占福的回答让所有人动容:"我这一身本领,不光是为了保家卫国,更是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报答伟大祖国的恩情!" 每逢放假,战友们都会买些礼物回家孝敬父母,可是家境贫寒的马占福却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寄回了家中,一分钱也没有留给自己。在别人眼里,马占福就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可他自己却说:"我没脸回家,等我立了大功,才有资格回家看看父母。" 1979年,一向友好的邻邦越南,忽然在中越边境挑起战火,我们的边防子弟兵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其中,马占福的英雄事迹,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马占福所在的部队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时,号召全体官兵写下遗书,以防万一。战士们纷纷提笔写下家书,可马占福却拿起录音机,对着话筒大喊了26声"娘"。战友们都纷纷泪目,马占福却笑着说:"我娘不识字,录音机里的'娘',就是我给娘的全部家书。" 上战场前,首长问马占福:"你是否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马占福答道:"革命军人,我愿为国捐躯!"就这样,马占福随部队来到了老山前线,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 1987年1月5日,马占福所在连队接到了攻占310高地的任务。这个高地上有着越军精心修筑的碉堡,火力密集,攻打难度极大。身为爆破组组长的马占福,主动请缨,带领战士们奋勇当先。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和血肉横飞。马占福强忍着伤痛,咬紧牙关,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终于,一个碉堡被攻克了,可越军的反扑也随之而来。 危急关头,重伤之下的马占福拿起爆破筒,独自一人冲向敌人火力最猛烈的碉堡。他用自己的身体堵住碉堡的枪眼,生生挨了数十发子弹,最后壮烈牺牲。但他的牺牲,为战友们赢得了宝贵的进攻时间,最终全歼敌军,夺取了310高地的胜利。 当战士们在阵地上找到马占福的遗体时,他们无不悲痛万分。马占福的胸膛上,有十多个弹孔,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个被血染红的爆破筒。没有马占福的舍生忘死,就没有310高地的胜利,就没有老山前线的胜利。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马占福用他年轻的生命,换来了祖国山河的无恙,换来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他是共和国的脊梁,是青海高原上最耀眼的星。 英雄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祖国的丰碑上!当人们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当人们路过他的故乡,总会驻足凝视那一尊年轻的雕像,向英雄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马占福牺牲后,他的战友们带着马占福的遗物,来到他远在青海的家中,想把马占福牺牲的消息告诉他的父母。可当他们来到马占福家中时,却不见马占福的母亲。邻居们告诉战士们,马占福的母亲已经到西宁街头乞讨去了。 战士们赶到西宁街头,找到了衣衫褴褛的马占福母亲。当老人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时,悲痛万分,泣不成声。她跪在街头,颤抖着双手,接过儿子的遗物,一遍遍地呼喊着儿子的名字。 原来,马占福牺牲后,他的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生活陷入了绝境。年迈的父母无力耕种,弟弟妹妹还在上学,全家人的生计完全无着落。马占福的母亲不得不带着幼小的孩子,到西宁街头乞讨。 马占福生前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母亲。他曾对战友们说:"等打完仗,我就回家好好孝顺母亲,再也不让她受苦了。"然而,英雄已逝,再也无法实现诺言了。 马占福牺牲后,母亲思子心切,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连去云南扫墓的路费都没有。年复一年,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在街头。 好心人将母亲送回了家,可她却连床都没有,只能躺在冰冷的地上。临终前,母亲把小儿子马占贵叫到跟前,嘱咐他说:"我死后,你一定要去看望你哥哥,代我给他上柱香,让他在九泉之下也能安息。"
1987年,马占福为国捐躯。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经打听才
嬿娩绮梦回
2025-03-10 19:04:33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