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之思:重审知识与能力的天平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以Deepseek、Minus等为代表的智能体及大模型的出现,深刻冲击了传统教育理念。其中,“学习知识不再重要”这一观点虽激进,却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核心,以及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在新时代的适用性 。 从知识获取角度来看,大模型的确展现出人类难以企及的知识储备与调用能力。据相关研究,OpenAI的GPT-4等模型能在瞬间检索并整合海量文本数据,其知识覆盖范围远超个人穷极一生所能积累 。相较之下,人类在记忆和快速检索知识方面望尘莫及。这使得传统教育中单纯强调知识记忆与积累的模式受到挑战。过去追求“读书破万卷”“学富五车”,在智能体面前似乎失去了绝对优势,因为智能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大量书籍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本身不再重要。知识始终是构建思维与能力的基础。如教育学家杜威强调的“做中学”理论,知识是在实践与经验中不断积累和应用的,它为想象力与提问能力提供素材支撑。大模型虽然能提供知识,但缺乏人类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时,如伦理道德困境、人际交往冲突等,人类的知识体系结合情感认知才能给出合理解决方案,而这正是智能体的短板。 再看想象力与提问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智能时代,想象力是推动创新的关键,能帮助人类突破现有知识框架,探索未知领域。而提问能力则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优质问题引导着探索方向,激发思维活力。例如,科学家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提问,促使天文学不断发展,从最初简单的天体观测到如今对星系演化、暗物质等深入研究,这背后是人类不断提问与探索的过程,大模型只能根据已有知识作答,而提出开创性问题的能力属于人类。 建构思维框架与逻辑框架的能力同样至关重要。学者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人类通过构建认知图式来理解世界,这种图式类似思维框架,帮助我们组织知识、理解信息。在面对复杂信息时,拥有良好思维框架的人能快速筛选、整合知识,形成有效认知。以科研工作为例,科研人员需要构建实验设计框架、数据分析框架等,确保研究有序进行,智能体虽能辅助提供数据和分析思路,但核心框架的搭建依赖人类的逻辑思维与专业素养。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知识的传播和获取更加便捷,这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而不是盲目接受智能体提供的答案。同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与能力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根基,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教育应在两者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既要重视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问能力和建构框架的能力,让学生在智能时代拥有真正的竞争力 ,使“知识就是力量”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以更丰富的内涵得以延续。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之思:重审知识与能力的天平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以
全景社会啊
2025-03-21 11:14: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