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多次申请中科院院士都惨遭拒绝,谁料7年后,她竟被选为了美国杰出外籍院士,面对舆论热议,她只是平静地表示,感谢祖国栽培! 2007年,李爱珍这个名字在美国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在中国普通民众中却鲜为人知。她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项荣誉是对她科学成就的极高肯定。然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这位在国际上备受认可的科学家,却多次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故事要从那个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开始说起。当时的中国,搞科研的环境充满困难,加上西方国家的技术保密,让科技进步更加艰难。李爱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踏上了她的科研之路。1958年,她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然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开始研究稀土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化学冶金。 当时的国家人才培养制度,比如公派留学,让她有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也让她更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科技自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当时的院士评选制度有一些问题,不够完善,这可能影响了李爱珍之后院士评选的结果。 李爱珍的科研生涯,可以说是一部不断挑战、不断突破的奋斗史。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严格限制对中国出口分子束外延设备,这让中国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面临巨大困难。李爱珍肩负重任,带领科研团队日夜奋战,努力攻克技术难题,最终成功自主研发出分子束外延设备,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不仅如此,她还带领团队开发出波长在五到八微米之间的半导体激光器,这一成果在国际上也属于领先水平,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地位。 李爱珍在科研路上是个十足的创新者,成果丰硕,发表的论文多达256篇,还申请了28项国家发明专利,每一项都记录着她在科研上的突出成就。1980年赴美国留学,让她有机会学习到当时世界领先的科研方法,回国后,她把所有学到的知识都用在了祖国的科研发展上。为了促进国内和国际科研的交流合作,她努力争取,成功把“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的举办地点改在中国,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科研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样一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国内评选院士时却多次遇到阻碍。从1999年到2005年,她曾三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即使有王占国、吴德馨等七位院士的大力推荐,仍然没有成功当选。2003年,她甚至放弃了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机会,因为她觉得不应该去占用别人的名额。 2007年,李爱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与她之前在国内院士评选中未能成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事件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种情况令人不禁思考,中国和西方院士评选的标准有什么不同?以及在当时的中国科研环境下,是否有可能忽视或者埋没了像李爱珍这样有突出才能的科学家。 李爱珍有着特殊的华侨家庭背景,这让她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即使在美国留学期间有很多发展的机会,她还是坚定地选择回到中国,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曾经有人问她,多次没有当选中国院士,会不会觉得委屈,她很平静地说,自己并不把院士的称号看得那么重要,始终记得国家对她的栽培,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离不开国家提供的良好科研环境和经费支持。 即使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样崇高的荣誉,她也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追求名利。相反,她仍然保持着朴实低调的作风,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当中,默默地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她这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福州新闻网2007-05-18关于“石狮女科学家李爱珍当选美国院士 被中科院拒绝”的报道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多次申请中科院院士都惨遭拒绝,谁料7
史记新说吧
2025-03-21 22:46:36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