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统的码字的人,很容易感知到短视频和生成AI的威胁。我不是说工作岗位,而是你最基本的写作心理。更具体讲,是你输出内容的自信心。短视频一直是一台强力的共识机器,现在AI扮演了差不多的角色,两者都在提供“简便共识”。前几年我发觉,如果我的观点跟短视频爆款观点相悖,我输出之前会感到惶恐。现在这份惶恐又加了一种,如果我的论证过程和AI的不一样,我会感到焦虑。
所以说,一个观点、一种观察方式,如果DeepSeek也能列举,那说明它是被反复论证、多次接受的。一种情绪,如果能撑起一条乃至数十条十万赞的短视频,那说明它事实上在满足普通人的情绪需要。
媒介史上大众从未如此好定义:假如你的观念形成和演变,始终徘徊在短视频流行观念上下,那你事实上是大众的一员。假如你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AI也可以完整复述,那你事实上就是大众的一员。
所以,如果你还在搞传统写作,那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即,你的观点可能没有你表达观点的方法重要、你的情感可能没有你向他人传达这一情感、与他人达成情感共振的过程重要。
文学性的东西不仅不会衰落,文学性和(传播与机器算法也能输出的)副本进一步成为一组反义词。多谈个人体验,多用个人体验论述,是所有写作者都要做出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