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西钢旧忆:时光深处的眷恋 在记忆的长河中,西林钢铁公司,那个后来改名为西钢集团的地方,宛如一座永不褪色的灯塔,照亮了我生命中最温暖、最纯真的岁月。它不仅是我工作的起点,更是承载着无数回忆的精神家园,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留存着时光的印记。 踏入西钢的大门,仿佛走进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国营工厂,在那个年代,是人人向往的“香饽饽”。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忙碌的乐章,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作,挥洒着汗水,也编织着生活的希望。广播站的大喇叭里,每日播报着厂里的新闻、生产进度,还有那一首首激昂的歌曲,为整个厂区增添了一份活力与朝气。 厂医院里,医生们时刻守护着工人们的健康,头疼脑热、跌打损伤,在这里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应俱全,职工子女们的求学之路近在咫尺,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上空,那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未来的希望。忙碌了一天后,去厂澡堂洗去一身的疲惫,再到厂图书馆挑选一本心仪的书籍,或是走进厂俱乐部,沉浸在一场精彩的电影中,生活简单而充实。那时候,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西钢除了没有检察院,剩下的全都拥有。”这份自豪与满足,如今想来,依然让人感慨万千。 在那个物价低廉的年代,工人们的工资虽然不高,每月大概30到50块钱,但生活却充满了烟火气。1985年,富强粉0.25元一斤,粳米0.205元一斤,大米才1毛4一斤,牛肉也不过8毛一斤。在国营钢厂工作,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生活保障,不用担心失业的困扰。许多家庭都盼着孩子长大后能接班,延续这份安稳与幸福。 西钢,也成为了农村姑娘们向往的“婆家”。我的父亲,一位老实憨厚的国企钢厂电工,虽然个头不高,家庭条件一般,但凭借着高中毕业的学历和国企工人的身份,成为了农村亲戚眼中的“香饽饽”。经亲戚介绍,他结识了个头高、长得漂亮的母亲。如今,两位老人已携手走过了50多个春秋,母亲那句“当初我真是瞎了眼睛,为什么要跟你”,饱含着岁月的温情与调侃,而父亲的那句“你还不是看上了我国企工人的身份吗”,则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的会心一笑。时光流转,曾经辉煌的国企工人,在经历下岗大潮后,虽已不复昔日的雄风,但那段美好的回忆,却永远留在了他们心中。 童年的我,在西钢的怀抱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时光。钢厂俱乐部放映《少林寺》时,那精彩的剧情和武术场面让我如痴如醉。为了多看几遍,我不惜从大人的裤裆底下钻来钻去,小小的我,沉浸在武侠的世界里,感受着那份热血与激情。小人书出租摊,更是我们孩子们的天堂。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年代,一本本小人书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放飞幻想的翅膀。只需1到2分钱,就能租到一本心仪的小人书,我们坐在角落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在书里的世界中尽情遨游,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午后。 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去厂里澡堂洗澡成了我们家的固定节目。尽管我最不喜欢澡堂里大人们的“特殊问候”——揪一下、掐一下,还有那爽朗的笑声,但为了省钱,我还是乖乖地跟着父亲和弟弟前往。澡堂里弥漫着热气,那是家的味道,也是年的味道。洗完澡,浑身清爽,迎接新的一年,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西钢,不仅给予了我们生活的保障,还时常发放各种福利。每年的大米、豆油,还有大头皮鞋、工作服、棉手套等。母亲总会把多余的物品送给农村的亲戚,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些礼物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与关怀。 如今,时光的车轮已滚滚向前,西钢也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但那段在西钢度过的时光,却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香醇。那些曾经的人和事,那些温暖的回忆,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每当我回首往事,西钢的点点滴滴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西钢旧忆:时光深处的眷恋 在记忆的长河中,西林钢铁公司,那
紫霞仙子落凡尘
2025-03-25 05:45: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