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竭泽而渔,侵夺百姓! 长安四年(704年)十一月,武则天再次下诏,命令在登

六福的雅士 2025-03-26 12:27:11

武则天竭泽而渔,侵夺百姓! 长安四年(704年)十一月,武则天再次下诏,命令在登州、莱州设立监牧机构,强制征购百姓的牛羊。对此,右肃政台监察御史张廷珪上谏反对,指出朝廷已在河北征购牛羊,并在荆州、益州等地强买奴婢,如今又在登州、莱州设监牧,实属劳民伤财。当时河南爆发牛疫,牛只剩不到两成,家家户户都把牛当命根子,根本不愿出售。如果强行征购,实际上就是变相掠夺。此外,各州虽然定了官价,但实际执行中官吏挑三拣四,趁机索贿,剥削百姓的弊端由此而生。 张廷珪进一步分析:强行征购会导致牛羊价格飞涨,百姓被迫私下贴钱补偿差价,最终倾家荡产。官府每征到一头牛或羊,百姓实际要付出两倍的代价,完全是损民不利国的行为。他强调,民以食为天,而耕牛是农业的根本,怎能无缘无故夺走百姓的生存依靠?因此请求立即停止征购和设立监牧。 与此同时,御史中丞卢怀慎也上奏,称自己奉命出使幽州办案,途经相州、卫州等地,亲眼看到河北征购牛羊和莱州监牧的情况:当地官民耕牛本就稀少,官府定价甚至低于市场价,百姓还得偷偷倒贴钱;更过分的是,牛被打上官印后仍由原主饲养,直到次年春天草长时再送往牧场,期间没有任何补偿,百姓被剥削得苦不堪言。这种“强夺农户耕牛以求繁殖、抢占良田充作牧场”的做法,根本谈不上利国利民。他也强烈建议停止征购。 然而,由于武则天在统治期间神道设教、官吏膨胀、兵役屡兴、享乐日益导致财政空虚,因此,这些谏言并没有起到作用,相反,武则天不仅没有调整这些害民政策,反而变本加厉,推行了强征粮食、强征劳力、强买牛羊奴婢等一系列措施。 一,“百姓私赔”的意思 “私赔”指百姓被迫自掏腰包弥补差价。官府强行低价征购牛羊,但实际市场价远高于官价,无牛百姓为了满足官府的强征要求,不得不私下贴钱补足牛价差额,否则可能因“抗命”受罚。 二、“官估已低于时价,众户也私相赔贴”的意思 这句话揭露了官府的两重剥削: 1. **官估低于时价**:官府定的收购价(官估)本就比市场价(时价)低; 2. **私相赔贴**:百姓不仅被迫接受低价,还要暗中贿赂官吏(如“简择之间,形同贿求”),或额外贴钱才能让官吏“验收合格”。 例如:一头牛市场价10两银子,官府只给5两,但官吏挑剔说牛不够肥,百姓只得再偷偷塞2两银子贿赂,最终实际到手仅3两。这就是“官价压榨+隐性勒索”的双重盘剥。 三,官府强制征牛的对象和具体剥削方式 1. **主要针对有牛之家**: - 官府征牛的首要目标是**实际养牛的农户**,因为他们的牛是直接可征用的资源。 - 但正如张廷珪所述,当时河南牛疫严重,“牛只十不存二”,许多养牛户的牛已病死,剩下的牛被百姓视为命根子,**宁可藏匿也不愿贱卖**。 2. **无牛之家的被迫参与**: - 如果某地区被摊派了征牛指标(如每县须上缴100头牛),但实际养牛户无法凑足数目,官府可能**将指标强行分摊给无牛户**,要求他们“代购补足”。 - 无牛户被迫去市场购买高价牛(因征购导致“牛羊踊贵,必倍于常”),再按官府的**低价**(“官估已低于时价”)上交,中间的巨额差价由百姓自行承担(“私相赔贴”)。 3. **官吏的层层盘剥**: - 即使百姓买到牛,官吏还会以“牛不合格”(如体型瘦弱、年龄不符等)为由刁难,迫使百姓**额外行贿**(“简择之间,形同贿求”)。 - 更荒谬的是,牛被打上官印后,仍由原主饲养到次年春天才收归官府(“打印之后,还付本主饲养”),期间饲养成本全由百姓负担,官府**分文不补**。 总之,这种政策本质,是一种制度性掠夺 - 对**有牛户**:直接强征,剥夺生产资料。 - 对**无牛户**:转嫁负担,逼其破产购牛。 - 对**所有百姓**:官吏借机勒索,形成官府得一头牛,百姓赔两头牛钱”的恶性循环。 这一政策不仅导致民生凋敝,还暴露了武周后期财政竭泽而渔、地方行政腐败的问题。张廷珪和卢怀慎的谏言,正是针对这种系统性剥削的尖锐批判。 备注:图片为卢怀慎 资治通鉴,冯唐成事学

0 阅读:1
六福的雅士

六福的雅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