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贺龙之子贺鹏飞找到香港商人徐增平,张口就说:“你去帮忙买下瓦良格号!”没想到,这个决定却致使徐增平破产。 1996年,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剧烈变迁。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海上力量上更是独领风骚。与此同时,中国的海军实力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航空母舰这个重要领域上,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在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一艘未完工的航空母舰静静地停靠在港口。这就是著名的瓦良格号,它的命运因苏联解体而陷入了尴尬境地。这艘完工度达到68%的航母,既不属于乌克兰,也不被俄罗斯接纳,就这样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对于刚刚独立的乌克兰来说,维护这样一艘庞然大物需要巨额资金,这远远超出了它的财政承受能力。 就在这个时候,时任海军副司令的贺鹏飞开始密切关注这艘航母的动向。作为开国元帅贺龙的儿子,贺鹏飞深知中国海军建设的紧迫性。每当看到美国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游弋时,他都会感到深深的忧虑。如何填补中国海军在航母领域的空白,成为了他日思夜想的问题。 当得知乌克兰有意出售瓦良格号时,贺鹏飞意识到这可能是中国获得航母的绝佳机会。直接由国家出面购买必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特别是美国的强烈反对。经过深思熟虑,他想到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寻找一个可靠的商人,以民间力量来完成这项任务。 在仔细筛选后,贺鹏飞找到了香港商人徐增平。徐增平不仅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1996年,贺鹏飞约见徐增平,开门见山地说:"你去帮忙买下瓦良格号!"这个突如其来的请求让徐增平感到意外,但他很快就理解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 尽管知道这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但为了祖国的海军事业,徐增平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个决定将给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他最终破产。但在当时,为了国家利益,他选择了义无反顾地前进。 这个计划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引进航母的序幕正式拉开。虽然这条道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它终将改变中国海军的未来。 徐增平接下这项任务后,困难接踵而至。首先是资金问题,原本预计的投资方在得知这项计划可能面临的国际压力后,纷纷撤资。为了维持计划的进行,徐增平不得不动用自己的个人资产,甚至抵押了自己的产业。这个决定让他的企业现金流陷入了严重困境。 国际上的阻力也远超预期。美国政府通过各种外交渠道施压,试图阻止瓦良格号的转让。多个国家的情报机构也开始对这项交易进行调查,这导致许多原本商定的合作方纷纷退出。徐增平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压力,更要应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和干预。 在运输过程中,事态更是出现了意外转折。航行途中遭遇了罕见的恶劣天气,船只受损严重,不得不进行紧急维修。维修费用远超预算,而保险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理赔,这些额外支出全部落在了徐增平的肩上。 为了确保瓦良格号顺利通过土耳其海峡,还需要支付高额的通行费。这笔"买路钱"的数额之大,再次让徐增平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他不得不继续变卖个人资产,甚至变卖了自己的部分房产来维持资金链的运转。 家人对徐增平的决定提出质疑,认为他把全部身家都押在了这个充满风险的项目上。但徐增平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即使面临破产的危险,他依然选择坚持到底。最终,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瓦良格号终于在2002年抵达了大连港。 这次行动给徐增平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灾难性的。大量的额外支出和各种意外情况,让他的个人财务陷入了严重危机。虽然任务最终完成了,但徐增平也因此失去了自己多年打拼的财富,走向了破产的边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次行动的意义是无可估量的。瓦良格号后来经过改造,成为了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开创了中国海军的新纪元。虽然徐增平付出了惨重的个人代价,但他的这个决定,为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6年,贺龙之子贺鹏飞找到香港商人徐增平,张口就说:“你去帮忙买下瓦良格号!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3-26 15:22:22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