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6岁的山下英子,在强势公婆的折磨下,患上了严重焦虑,大量脱发,体重骤减,身心极度痛苦。 作为1名讨好型人格女性,她总是压抑自己,几十年来全都以他人为中心。 而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卑。而她的自卑源自原生家庭。在她童年时,父母总是无休止的争吵,家中堆满杂物,都没有人收拾。 这让年幼的英子,或者压抑又窒息,自卑且敏感。所以大学时,很随意就嫁人了。 她以为婚姻是归宿,哪知是痛苦的开始。 软柿子的她,总被公婆欺负,无力还击。 直到身体亮了红灯,才痛定思痛,决定和公婆分开住,并且开始了断舍离。 好在36岁的年纪,还不算晚。 最初,英子先和衣柜里的衣服说拜拜。然而每丢掉一件,都让她备受煎熬。并且不自觉感叹:太可惜了。 还好一咬牙,坚持扔了。等到断舍离的多了以后,她发现内心越来越轻盈,痛苦的回忆也减少了。 毕竟很多物品上都夹带着过去,让人不堪重负。 等到东西被丢,空间变大,仿佛人也自由了。她不禁感慨原来我需要也没多少,人生也进入了新篇章。 50岁时,英子将自己的蜕变历程写成风靡全球的《断舍离》,是救赎,也是方法论。 她说,断舍离并不是单纯的扔东西,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通过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获得俯瞰人生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自在随心的生活之路。 在书中,她分享了三个技巧,第一是认识家里物品的现状。打开所有储物空间,让平时被忽视的囤积物全部展现在眼前。 第二是构想理想的生活场景,想一想收拾整理完成后,你要在这里进行怎样的生活。 第三步是杂物的整理,先扔掉那些怎么看都是废品的东西,比如已经过期的食物,然后用必要、适合、愉悦的三原则来筛选,问自己,这个东西现在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嘛?是否适合我,使用起来是不是心情愉快?诚实的面对你的内心来取舍。 坚持这样做,就好比家也有了生命,在进行新陈代谢。这样一来,住在里面的人,也有了活性。 不信的话,观察生活中那些老人,如果一间房子几十年如一日,东西还越堆越多,他的生活大概率是疲惫的,缺乏生机的。而那种家里总是在发生变化的老人,生活得更有激情,也更快乐。 如果你也想换种心态,但不知断舍离从何开启,不妨读一读英子老师原版的《断舍离》,相信会有所收获。
1991年,36岁的山下英子,在强势公婆的折磨下,患上了严重焦虑,大量脱发,体重
小钻聊历史
2025-03-26 21:10: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