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女儿胰腺上长了一个5公分的肿瘤,需要切除6个器官,母亲隐瞒病情带她到北京求医,医生给出两个方案,提议让女儿自己定夺,不料,母亲却坚决摇头:"不行,绝对不能让她知道,让她快乐就好…" 她叫子言,一个正在读高铁乘务专业的18岁女孩,和所有同龄人一样,她喜欢追星、喜欢美食,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 2020年寒假,子言原本计划去打工赚些零花钱,却因一次突如其来的腹痛,打乱了她的计划,也打破了整个家庭的平静。 母亲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子言的胰腺头部长了一个直径近5厘米的巨大肿瘤。 医生说唯一的治疗方案就是进行十二指肠切除术,这就意味着,要切除包括胰腺、胆囊在内的6个重要器官,进行肠道重组,一生都将面临终身并发症的困扰。 子言的母亲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她泪眼婆娑地恳求道:"医生,我女儿才18岁啊,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求求你,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 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 母亲闭上双眼,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下,但很快,她就调整好情绪,走出去面对女儿时,立即换上了一幅柔和的笑脸,轻描淡写地告诉她只是肚子里长了个小肿瘤,过几天做个小手术切除就好了。 看着母亲轻松的面庞,子言也没把病放在心上。 接下来的几天,母亲拿着女儿的检查结果,独自跑遍了当地的各大医院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然而,他们给出的答案几乎一致。 她一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边在全家人面前隐藏着情绪,只有在女儿睡着的时候,才会坐在床边偷偷哭泣。 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母亲带着子言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对子言来说,这只是一次去北京做小手术的旅程;而在母亲的心中,却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赌注。 她们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遇到了刘荣主任。 刘主任见子言才18岁,宽慰道:"咱们尽量往小里做!" 子言母亲眼前一亮,这么多天以来,她第一次感觉到了希望。 然而,往小里做就意味着手术的风险和难度极高。 医生们针对手术方案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建议选择传统的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样对病人的生命更稳妥一些。 可刘荣主任把病人的期望和痛苦看在眼里,建议保留器官,进行局部切除,然后对主胰管进行桥接修复,只是,一旦出现意外,患者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两个方案都是在破坏中寻找生机,可如何在救命和创伤中寻找平衡点,还得需要子言和家属做出最后的决定。 一个个危险的词汇冲击着子言母亲的心灵,选择哪个方案对她来说都是艰难而痛苦的! 医生建议她不要把压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子言18岁了,可以让她参与决定。 然而,母亲却坚定地摇摇头:"她一直以为是个小手术,就让她保持这样的心态吧。" 看着女儿稚气未脱的笑脸,想着女儿未来的路,母亲最终选择了刘荣主任的方案,她要为了女儿搏上一把。 殊不知,细心的子言早已在她和医生的交谈中,大概了解了自己病情的严重性,但她知道母亲是为了保护自己,也选择了默默配合母亲善意的谎言。 手术前,母亲和她开着玩笑:"做手术会剃光了你的头发哦!" 子言抱住自己头发:"不要,太丑了!" 母亲笑着告诉她:"逗你的!" 她想让女儿轻松的面对手术,天知道,她脸上笑着,心里却沉重如铅。 然而,手术过程中,意外还是发生了。 医生突然发现子言的肝脏上有几处白斑,一下子就让手术陷入了停滞。 如果肿瘤是恶性且发生肝转移,那手术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医生安排了紧急的病理检测。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子言母亲忐忑不安,手里的面巾纸早已被泪水打破了一张又一张。 度过了最漫长的一个小时,所幸,好消息传来,手术得以继续进行。 经过6个小时的奋战,子言体内的肿瘤被完全切除,主胰管的桥接修复顺利成功。 这一刻,子言母亲扑进了自己母亲的怀里,哭得像个孩子!一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又经过了漫长的5天,子言终于拔除了胃管,可以自主进食,看着女儿的气色一天比一天好,母亲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子言的母亲在前几年离了婚,她早已把自己磨炼成了生活中的女强人,可作为母亲,她却始终用最柔软的一面,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为女儿遮挡住了生命中最寒冷的风雨。 伟大的妈妈,懂事的女儿,仁慈的医生,让这个故事演绎得如此美好,祝福他们!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网络,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18岁女儿胰腺上长了一个5公分的肿瘤,需要切除6个器官,母亲隐瞒病情带她到北京求
生灵看客
2025-03-26 22:48: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