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翠湖,昆明市区另一个让我念念不忘的地方大概就是大观楼了。1980年盛夏,我与友人前往西山,拜谒聂耳墓后,循着龙门峭壁俯瞰五百里滇池的浩渺烟波。然后沿着一条小道下山,路上鲜有人迹。但见山下水网纵横阡陌交错,正彷徨间望见远处人影绰绰,便隔空问路。那人遥遥指点:沿此路直行可抵大观楼。于是我们穿过长长的湖畔道路,与这座名楼有了初次邂逅。 大观楼因孙髯翁那副惊世长联闻名遐迩。记得大学宿舍墙上便悬着这副楹联,彼时青春作伴,我尚能倒背如流。那时的渡船可直抵楼前,站在楼前但见滇池一角如碧玉嵌在雕栏外,远处西山恰似慵卧的美人。五六十年代传唱的那支《滇池圆舞曲》有这样的歌词: 曙光像轻纱漂浮在滇池上 山上的龙门映在水中央 像一位散发的姑娘在睡梦中 睡美人儿躺在滇池旁...... 词韵伴着波光,多少年过去了,一直在心头萦绕。 2006年仲夏,随团游罢丽江大理,返回时经停昆明,特意重访故地。那时大观园已改建成新貌,虽有“四围香稻,万顷晴沙”的楹联景致,却再难觅“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壮阔风景,徒留怅然。听人说,要走一段路才可以直接看到滇池和西山,奈何时间太紧,只好舍弃。 这次重临昆明,正是春天。安顿好住处,就直奔翠湖。回来时发现,住的地方离大观楼只有两三站路,次日遂乘车再续前缘。进入大观楼后,沿一条步道一直朝着滇池的方向走,穿过游乐场的摩天轮和过山车,忽见前方垂柳依依间碧波潋滟,红嘴鸥和煦的阳光下群起群落,远处的西山睡美人依然是当年歌曲里的风景。 眼前水域不过是滇池一隅——这330平方公里的高原明珠,正好是十个武汉东湖的大小。睡美人的秀发遮挡住了滇池的浩瀚,使海埂内的湖景平添了几分欲说还休的韵致。凭栏远眺,往事的涟漪与眼前波光渐渐重叠。 在附近一片嘉年华园区,几尊身着撒尼族服饰的大型彩色塑像引人注目,头戴绚丽刺绣头饰的阿诗玛巨型头像,姿容端庄灵动,温婉坚毅,而另一个少女雕塑衣裙随风轻扬,周身点缀着节庆遗留的彩带与花饰,与身后的绿树相映,透出嘉年华后的欢愉余韵。 走进西区的花海,春意便扑面而来。棠云未散,菜花又开,黄澄澄的花朵织就的花海与碧柳参差交错,花光流转处尽是水佩风裳的韵致,与滇池粼粼波光生出奇妙的应和。 午后的暖阳将亭台檐角揉进涟漪,曲桥倒映在波心。又见桥将两个园区连为一体,让那些蟹屿螺洲成为踏青胜境。水边新荷已擎出铜钱大小的翠盖,恍惚见得大观楼长联中"九夏芙蓉"的旧时风华。 春天的大观公园,风景真是美不胜收。
在昆明游荡了一个星期,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昆明是所有省会城市中,最精致的城市之一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