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知青戴建国不顾家人的阻挠与村里的傻姑程玉凤,步入婚姻的殿堂,洞房花烛夜,戴建国哭着解开新娘的衣扣,却万万没想到,程玉凤竟突然挥拳,给他脸上来了一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0年,戴建国背着简单的行囊,从繁华的上海来到黑龙江的偏远农村,作为响应国家号召的知青,他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充满好奇,却也带着几分茫然。 农活对他来说是全新的挑战,锄头和铁锹在他手中显得笨拙不堪,汗水浸湿衣衫,他却常常不知所措,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遇到了程玉凤。 她没有城里人的拘谨,笑容明亮,带着一股自然的热情,主动走近这个手足无措的少年,两人从陌生到熟悉,渐渐在田间地头有了交集。 程玉凤的出现,像一束光照进戴建国的生活,她耐心地陪在他身边,手把手教他如何挥动农具,如何在劳作中省力,那些原本枯燥的日子,因为她的陪伴而变得不再难熬。 他们一起在田野里忙碌,偶尔也会停下来,望着远处的山峦聊上几句,她问他城里的模样,他讲起上海的街道和高楼,彼此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柔情。 时间一天天过去,两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的感情简单而纯粹,仿佛只要彼此在身边,所有的苦都能熬过去。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程玉凤的父母很快察觉到女儿与这个外乡知青的亲近,他们皱着眉头,私下议论着这段感情的不靠谱,在他们看来,戴建国是城里人,迟早要离开这片土地,女儿跟着他不会有好结果。 就在这时,戴建国接到家中来信,因急事需要暂时回上海,他与程玉凤匆匆告别,约定很快回来,可他不知道,这一走,竟成了两人命运的分水岭。 趁着他不在,程家父母果断为女儿定下了一门亲事,把她许给了邻村的一个年轻人,程玉凤哭着反对,却无力改变父母的决定,她被锁在屋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未来被安排得毫无余地。 婚礼那天,程玉凤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她被送进新郎家时,脚下一软摔倒在地,嘴里喃喃着戴建国的名字,从那天起,她的眼神开始涣散,精神也变得不正常。 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说她是想不开,有人说她命不好,新婚的生活对她来说如同噩梦,丈夫见她疯疯癫癫,很快没了耐心,将她送回了娘家,程家父母看着女儿从活泼开朗变成如今的模样,心里满是悔意,却也无能为力。 1979年,政策松动,知青们陆续有了回城的机会,戴建国本已收拾好行李,准备踏上归途,却在村口偶然撞见了程玉凤,她蓬头垢面,眼神呆滞,嘴里念叨着什么,完全不复当年的模样。 他愣在原地,心如刀割,从村民口中,他终于明白这些年的真相,程玉凤的婚事是被逼的,她的疯病也是因他而起,愧疚和爱意交织,他找到程家,坚定地表示要娶她,哪怕她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姑娘。 程家父母早已后悔当初的固执,这一次没有再阻拦,而戴建国的家人却极力反对,他们不明白儿子为何要放弃回城的机会,去娶一个精神失常的村姑,可他心意已决,执意留了下来。 这一年戴建国与程玉凤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简单而安静,村里人投来的目光中有惊讶,也有叹息,新婚之夜,屋内烛光摇曳,戴建国坐在床边,看着身旁的新娘。 他的手微微颤抖,轻轻为她解开衣扣,想让她睡得舒服些,眼角却不自觉地湿润了,就在这时,程玉凤突然挥出一拳,正中他的脸。 他猝不及防,脸上火辣辣地疼,可他没有躲,更没有生气,只是静静地看着她,她眼神迷离,显然并不知道眼前的人是谁,戴建国揉了揉脸,心中却涌起更深的怜惜,他知道,她变成这样,与自己脱不开干系。 从那天起,戴建国用尽全力照顾程玉凤,她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有时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有时又安静得像个孩子,他从不抱怨,每天牵着她的手在村里走走,陪她晒太阳,讲些她或许听不懂的话。 这样的日子并不轻松,可他始终没有动摇,后来,他们有了孩子,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搬回了城市,程玉凤在新的环境里慢慢找回了一些从前的影子。 她的病情不再反复发作,眼神也清澈了许多,偶尔,她会看着戴建国,轻声唤他的名字,那一刻,他总会露出欣慰的笑。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荆楚网-楚天金报 2009-4-17《生死相依33载 与“疯”妻的特殊爱情》
1979年,知青戴建国不顾家人的阻挠与村里的傻姑程玉凤,步入婚姻的殿堂,洞房花烛
如梦菲记
2025-03-27 14:32:13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