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伙儿卢安克在广西贫困地区支教了18年,把青春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2006

如梦菲记 2025-04-03 17:33:46

德国小伙儿卢安克在广西贫困地区支教了18年,把青春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2006年,他拒绝了“感动中国”的提名,然而,2012年,他被迫离开中国,再也没有回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卢安克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典型的欧洲城市,他在汉堡美术学院学习工业设计,毕业后却没有选择留在熟悉的环境中,而是被一种遥远的召唤牵引。   1990年夏天,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三个月的旅行让他感受到这个古老国度的魅力,尤其是那些散落在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他们清澈的眼神和对知识的渴望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那时起,他决定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片土地,1997年,他正式来到广西,开始了长达18年的支教生涯,广西的山区贫困而闭塞,尤其是东兰县板烈村这样的地方,交通不便,没有电力,饮用水都难以保障。   2001年,卢安克选择在这里扎根,他租下一间破旧的土房,带着对教育的信念,开始了与孩子们共同生活的日子,他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抛开课本和考试的束缚,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野,观察地形,绘制地图,甚至一起设计桥梁和道路。   他还鼓励孩子们拍摄视频、排演戏剧,用双手和想象力去探索世界,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也让卢安克成为他们眼中与众不同的存在。   孩子们亲切地喊他“老爸”,不仅仅因为他是老师,更因为他像家人一样陪伴和关怀着他们,18年间,卢安克的生活简单到近乎苦行僧。   他靠翻译书籍和父母的少量资助维持生计,但大部分钱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自己每月的生活费不足200元,他周末常去学生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甚至在孩子们需要时承担起“父亲”的角色。   板烈村的240名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卢安克的到来填补了他们情感上的空缺,他与孩子们的情感逐渐深厚,超越了师生关系,成为一种无法割舍的纽带。   然而他从不以此自居,也不愿外界将他塑造成某种符号,2006年,卢安克的事迹引起了广泛关注,感动中国节目组将他提名为年度人物,然而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这一荣誉。   他说:“我不想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我。”这句话朴实却深刻,流露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教育初衷的坚守,他不愿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也不希望自己的努力被包装成感人故事。   他只想安安静静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让孩子们在成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种低调的态度,反而让人们对他更加好奇,也为他日后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随着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卢安克的生活开始被打破平静,2009年,央视记者柴静来到板烈村采访他,镜头记录下他穿着朴素的衣服和村民手工缝制的鞋子,也捕捉到他与孩子们之间那种自然而亲密的关系。   曝光带来的不仅是赞誉,还有流言,有人质疑他与孩子们过于亲近,恶意揣测他是“恋童癖”,甚至怀疑他是“间谍”,这些毫无根据的谣言如影随形,让他感到困惑和痛苦。   同时,大量志愿者和好奇者涌入板烈村,有的自称受他委托,有的只是想一探究竟,小小的村庄变得喧嚣不堪,卢安克的房间里甚至出现了陌生人,他午睡时醒来,常常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这种无休止的打扰让他不堪重负,也让他的教育环境被彻底破坏。   除了舆论的压力,卢安克还面临现实的困境,他的居留证早在2006年就已到期,之后的工作一直处于半合法状态,尽管当地领导和村民支持他,他也曾尝试申请中国国籍,但未能获批,支教的合法性成了悬在他头顶的难题。   2010年,他与一位中国志愿者结婚,妻子希望他能离开乡村,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他一度试图妥协,前往杭州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城市节奏,内心的挣扎和外界的重压交织在一起,最终在2012年,他做出了离开中国的决定。   离开时,卢安克带着复杂的情绪,他在北京登上飞机,觉得自己“像城市人一样进入了迷惘又空虚的生活”,他曾说:“我不是本国人,不应该管中国农村的事,留守儿童是根刺,很难解决,我应该走了。”   这句话透露出他的无奈和对孩子们的牵挂,从1997年到2012年,18年的时光,他把青春献给了广西山区的孩子们,却因无法承受的压力再也没有回来。   卢安克的故事并未随着他的离开而结束,他留下的足迹,依然在板烈村的泥路上清晰可见,他用18年的坚持,让许多孩子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闽南网——《德国人卢安克离开后的村庄:难说再见爱人继续支教》

0 阅读:2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