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中国大使张伟烈在摩洛哥王宫出席盛宴,毫无预兆间,大批士兵闯入疯狂扫射,这场事故造成90多人死亡,上百人受伤,而张大使浑身浴血,生命岌岌可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7月,中国驻摩洛哥大使张伟烈怀揣着改善两国关系的使命,踏上了北非这片充满变数的土地,那时的摩洛哥,表面上由年轻的哈桑二世国王统治,实则政局动荡,内忧外患交织。 中国与摩洛哥自1958年建交以来,关系几经起伏,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两国交往一度陷入低谷,张伟烈赴任时,正值中摩关系亟需修复的关键节点。 他带着信心与决心,希望通过外交努力为两国打开新的局面,然而,他未曾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将彻底改变他的行程,也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7月10日,张伟烈受邀参加哈桑二世国王42岁生日宴会,对于张伟烈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庆典,更是一个难得的外交契机,他计划借此机会与摩洛哥高层接触,为接下来的工作铺平道路。 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中午时分,几声突兀的枪响划破了宴会的喧闹,东门的卫兵应声倒地,紧接着,一队队身穿迷彩服、手持武器的士兵冲进宫殿。 他们一边奔跑,一边朝天空鸣枪示威,宴会现场瞬间陷入混乱,宾客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有人尖叫,有人摔倒,原本精致的宴会厅转眼间变得一片狼藉。 枪声越来越密集,子弹如雨点般扫过人群,统计显示,这次袭击导致90多人当场丧命,上百人受伤,其中不乏各国使节和摩洛哥高官,这场突袭的规模与残酷程度,在世界外交史上极为罕见。 张伟烈身处这突如其来的杀戮之中,亲眼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站在他身旁的比利时大使胸口中弹,当场倒下,鲜血溅到张伟烈身上,触目惊心,沙特大使也身负重伤,痛苦呻吟。 面对如此混乱的场面,张伟烈并未慌乱,作为一名曾参加过新四军的老战士,他经历过无数战火洗礼,临危不惧的本能让他迅速冷静下来。 他迅速判断局势:东门已被叛军控制,南北两侧是高墙,无法翻越,唯一可能的逃生路径是西侧靠海的玻璃观海长廊,于是,他拉起身边的翻译小聂,带着几名跟随的宾客,向西边奔去。 然而逃生之路并不顺利,当他们冲出长廊,踏上松软的海滩时,却发现南北两侧已出现更多士兵,形成夹击之势,枪声再次响起,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 张伟烈果断让小聂趴下,自己也伏在沙滩上,低声叮嘱:“别动,一动就完了。”在枪林弹雨中,他们只能屏住呼吸,等待命运的裁决,不久,叛军将幸存者驱赶回宫殿大厅。 此时的大厅满目疮痍,地上散落着碎玻璃和血迹,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张伟烈浑身浴血,衣服上沾满了泥土和同伴的鲜血,生命一度悬于一线。 这场政变的幕后主使很快浮出水面,叛军首领迈德布赫将军登上王座,得意洋洋地宣布废黜哈桑二世,由他组建的“救国委员会”接管国家,他下令处决国王的多名亲信,大厅内充斥着恐惧与绝望。 然而局势很快发生了戏剧性转折,正当迈德布赫踌躇满志,准备扩大战果时,他手下一名士官的枪支意外走火,子弹正中他的身体,迈德布赫当场毙命,叛军顿时群龙无首,陷入一片混乱。 与此同时,被软禁的哈桑二世展现出非凡的冷静与智慧,他用《古兰经》的教义劝导看守他的士兵,并承诺赦免他们的罪行,得知迈德布赫死讯后,这些士兵迅速倒戈,宣誓效忠国王。 哈桑二世在士兵的簇拥下重返大厅,局势急剧逆转,他一边诵读经文,一边高呼口号,叛军士气瓦解,纷纷放下武器,混乱的大厅逐渐平静,国王迅速组织力量平叛,恢复秩序。 张伟烈目睹这一切,终于得以脱身,他与小聂在当晚回到大使馆,顾不上清洗身上的血迹与泥土,立即向国内汇报了政变经过,尽管通讯一度中断,他仍安排使馆人员密切关注事态,确保信息畅通。 这场危机中,张伟烈的冷静与果断令人敬佩,他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履行了外交官的责任。 1971年的摩洛哥政变,以其血腥与戏剧性,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张伟烈而言,这不仅是个人的一次生死考验,也是外交生涯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事件过后,他继续留在摩洛哥,推动中摩关系的发展,他的经历让人感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和平与稳定来之不易。 每一位外交官肩负的,不仅是国家利益的维护,更是在危机中展现出的无畏与担当,这段历史提醒着后人,稳定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牺牲,而和平的价值,值得所有人珍惜。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主要信源:央视网综合2009-08-17《驻摩大使亲历1971年摩洛哥王宫血腥政变》
1971年7月,中国大使张伟烈在摩洛哥王宫出席盛宴,毫无预兆间,大批士兵闯入疯狂
如梦菲记
2025-03-26 18:31: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