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战时,为防止敌人窃听我军军情,我军的情报员曾用苗族语发报交流,国外情报人员窃听研究了一个月说:“他们没讲中文啊,也不是英文!不知所云。” 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形态的进化,其中的“加密信息”从最开始的飞鸽传书,变成了电报通讯。 飞鸽传书容易被敌军一箭射落,那么电报通讯呢?其实,对于科技更先进的一方来说,情报也是极容易被截取的,这对于上世纪还未发展起来的我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所以“怎样使敌军无法破译情报信息”,成了当时各个战争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上世纪的战争中,我国的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很多,而敌军具备很多高科技的通讯设备。至此,我们的情报信息就常常被成功截取,导致我军在战场上很是被动,伤亡人数与日俱增。 后来,我军在苦思冥想下终于想到一条妙计:可以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来发电报。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加上地理原因,翻过一个山头都有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语言。甚至同一个省的老乡都有可能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交流,更何况是不同国家的人呢。 纵使他们国家派了特务前来中国学习这些方言,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将全部方言掌握的。毕竟我国可是有着129种语言的国家。 于是,我军率先尝试用没有文字的苗语进行“加密信息”的发送,最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为苗语没有文字记载,他们即使成功窃取了我军情报,并根据电报数字将所有汉字都翻译出来以后,但拼读起来却只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比如用苗语唱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对应的苗语拼音是“oub ngongl dead job”,对应的音译汉字是“额翁大脚”。 所以在一次交战时,敌军在截取情报后兴高采烈进行翻译,却发现读不懂。然后敌军领导马上又喊中国通前来破译,只见中国通把写着汉字的纸张研究过来研究过去,都没研究个所以然出来。 他知道自己破译不出来就有可能会被拉出去受罚,便吓得不敢言语。 “自称‘中国通’,却连几个汉字都读不懂!”敌军领导确实怒火中烧。 情急之下,敌军领导又连忙找来几位汉语言领域的专家,结果那几位汉语言专家在讨论半天后,说需要拿回去好好研究研究。十天半个月过去了,却没有任何进展。 敌军领导就发话了:“研究不出来,贻误敌情,我拿你们是问!” 虽然命令是下在这里了,但情报也确确实实破译不出来。几位汉语言专家在交差时和前面那个中国通的神情一模一样,都因为破译不出来吓得瑟瑟发抖。 最终,敌军领导只好放弃了这条情报。 当然,我军在发现用苗语传送“加密信息”的方法非常好,便在战争中均采取这一方法。 敌军无可奈何,只好任由我军的情报满战区飞,眼巴巴地看着我军各军区互相明目张胆地交流。纵使有当时世界一流的通讯设备也奈何不了我们半点。 在这之后,敌军只能选择和我们硬碰硬了。 虽然,敌军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以及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抵不住我军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以及至高无上的信仰力量。 所以,我军的最终胜利离不开少数民族将士的奋力抵抗与信息传递。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都秉持着“风雨同舟、万众一心”的原则,都会在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挺身而出。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用不同的方言文化共同谱写着中国地大物博的绚丽华章。
涡扇10发动机对比俄制117S发动机,终于知道我们的战斗机为什么越来越好看了毫不
【1评论】【6点赞】
王小柱
狗屁,越南苗族多的是,讲的是温州话
无名 回复 03-31 06:58
放心,自媒体啥干不出来?下次你就看见用鄂温克语了[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