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八路军旅长易良品率部包围日军,但是日军炮楼异常坚固,攻击一夜也没能拿下。易良品下令挖出一门大炮,仅仅用时1天,只用6枚炮弹,就连续拔掉日军16座炮楼。 易良品独自站在军帐外,静静望向远方的群山。1943年春天的微风拂过他疲惫的面庞,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又是一场硬仗。就在这一刻,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1941年那个改变战局的关键时刻。 那是1941年秋,八路军第七旅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拔除河北省清河县到南宫市沿途的16个日军碉堡。这些碉堡如同一条锁链,牢牢控制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切断了我军的补给线,更是日军压榨百姓的罪恶据点。 "旅长,这些碉堡的情况摸清了。"副官递来一份手绘地图,上面标注着每个碉堡的具体位置和防御情况。易良品仔细研究着地图,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炮楼都是什么结构?"易良品问道。 "跟刘官屯差不多,最小的也有三层楼高,围墙厚达四米,周围还挖了防御壕沟。"副官回答,"每个碉堡都有交叉火力掩护,最少有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连的伪军驻守。" 易良品沉默了。他太清楚攻打这样的碉堡意味着什么。半年前,他们攻打刘官屯据点时,整整用了三天时间挖地道,张增林用了四十公斤黄色炸药和两桶黑火药才炸塌了那座五层高的大炮楼。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16座类似的堡垒。 "我们的武器情况呢?" "没有迫击炮,黄色炸药也所剩无几,只有一些自制的黑火药。"参谋长低声回答。 第二天黎明,易良品率领突击队悄悄包围了第一座碉堡。他们选择了夜袭,希望能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准备进攻!"随着易良品一声令下,八路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碉堡。然而,日军早有防备,碉堡内的机枪疯狂扫射,掷弹筒不断发射炮弹,将突击的战士压制在开阔地带。 一整夜的冲锋换来的是惨重的伤亡。天亮时分,易良品不得不下令撤退。回到临时指挥所,他看着伤员们痛苦的面容,心如刀绞。 "这样硬拼下去,十六座碉堡就是十六次伤亡。"易良品喃喃自语,"我们需要另想办法。" 回到军帐,易良品整夜未眠。他回想起过去每一次攻打日军炮楼的经历:没有大炮,仅凭步枪和手榴弹几乎不可能攻破这些坚固的堡垒;土炮的铁砂铁钉打在炮楼墙壁上毫无作用;"土坦克"在日军的交叉火力下根本无法靠近炮楼;挖地道又太耗时间... 就在这时,一个被他深埋在记忆中的画面突然浮现——一年前西高村夜袭时缴获的那门山炮! "找三个可靠的同志,带上两头骡子和一头毛驴,连夜出发去找山炮!"易良品的决定让副官一时没反应过来。 "是那门去年西高村战斗缴获的山炮?"副官迟疑地问,"旅长,那都埋了一年多了,还能用吗?" 易良品坚定地点头:"军工厂的同志做了防腐处理,应该没问题。" 回想起一年前的那场战斗,易良品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在西高村附近,他们设伏击溃了前来增援的日军,意外缴获了一门罕见的山炮和六发炮弹。当时部队正处于游击状态,携带这样笨重的武器显然不现实。经过军工厂的技术人员处理后,他们将山炮秘密埋藏在了深山的一个隐蔽山洞中。 三天后,三名战士带着疲惫不堪的骡子和毛驴回到了营地。他们成功找到并挖出了那门山炮,虽然外表已经有些锈迹,但基本结构完好。 "报告旅长,山炮找回来了,六发炮弹也都完好无损!" 营地里顿时沸腾起来,战士们围着这门大炮,眼中闪烁着兴奋和希望的光芒。然而,兴奋过后,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易良品面前——部队中没有一个人会操作这种山炮。 "有没有用过迫击炮的同志?"易良品环顾四周问道。 几个战士举起了手。虽然迫击炮和山炮有很大区别,但在这紧急时刻,也只能让他们试一试了。 整整一天,这些临时炮手在易良品的指导下研究着山炮的构造和操作方法。 "六发炮弹,十六座碉堡,"易良品计算着,"我们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确保每一发炮弹都能发挥最大效用。" 夜幕降临,易良品带领部队悄悄接近第一座碉堡。与前几天不同,这次他们没有急于发起进攻,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山炮推到距离碉堡约五百米的隐蔽处。 "瞄准碉堡的正中央,"易良品亲自指挥,"稳住,别紧张。" 炮手深吸一口气,扣动了扳机。 轰!一声巨响打破了夜的宁静,炮弹呼啸着飞向碉堡。随着一声更加震耳欲聋的爆炸,碉堡顶端被炸开了一个大洞,浓烟和火光冲天而起。 "冲锋!"易良品一声令下,战士们呐喊着冲向碉堡。这次,他们没有遇到像之前那样的顽强抵抗。日军被突如其来的炮击震慑,防御出现了混乱。不到半小时,第一座碉堡就被攻下了。 接下来的行动出乎意料地顺利。山炮的威力传遍了整个地区,很多碉堡的日伪军听闻后,不等山炮到达就选择了投降。在随后的两天里,易良品巧妙利用剩下的五发炮弹,配合部队的进攻,连续拔除了十六座碉堡。 战斗结束后,易良品带领部队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足足装满了一百多辆马车。这些物资不仅支援了前线,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战信心。
1941年,八路军旅长易良品率部包围日军,但是日军炮楼异常坚固,攻击一夜也没能拿
熹然说历史
2025-03-27 21:19:48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