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女交通员朱文起扮成乞丐送情报,可是被哨岗的敌人要求脱衣服检查一遍。危急关头,朱文起撒起泼来,把一名伪军吓得躲在炮楼里面不敢出来,最后敌人竟然让朱文起赶紧离开。 "同学们,大家不要小看眼前这个针线包,它不只是生产工具,也是抗日战争里打鬼子的武器。" 2000年5月,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刚开馆不久,一群学生正在参观。当他们走到一个展柜前,解说员特别指着一个普通的针线包,语气凝重地说道。 学生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一个针线包怎么会成为打鬼子的武器。正当解说员准备继续解释时,人群后面传来一个声音:"针线包是真的,但是这里面的针不是缝衣服的绣花针,是纳鞋底的大铁针。" 众人转头,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那里。当学生们好奇地询问他怎么知道这么清楚时,老人平静地说:"这个针线包的主人朱文起,就是我的母亲,这个针线包保存在我家几十年了,我这次专门将它捐了出来。" 这个小小的针线包,曾经帮助它的主人在危急时刻逃脱敌人的搜查。而它的主人朱文起,则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立下特等功的女交通员。 朱文起1905年出生于山东定陶县游集村。她的童年并不幸福,正值清朝末年的社会动荡期,她的父亲是个挑担子的货郎,全家人生活困难。不同于当时大多数汉族女性,朱文起没有裹小脚,因为家里缺少劳动力,她从小就需要帮忙干活。 军阀混战的年代,朱文起一家常常因战乱而流离失所,靠乞讨为生。在这段艰难岁月里,朱文起学会了模仿各种人物的言谈举止,这成为她后来从事秘密工作的重要基础。 1925年,20岁的朱文起嫁给了游兰馨,育有三个孩子。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一家人靠种地能够温饱,日子过得还算平稳。 然而,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这种平静被彻底打破。1940年,华北地区发生大饥荒,朱文起的丈夫因饥饿而病逝,留下她和孩子们相依为命。没有其他技能的朱文起只好带着孩子四处讨饭,一家人饥一顿饱一顿地生活着。 正是这样的身份,让朱文起成为了当地共产党组织的理想人选。1941年初,她丈夫的侄子游文斋找到她,邀请她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交通员。游文斋看中的,正是朱文起这个"乞丐"身份的隐蔽性。 194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朱文起挎着篮子,头上绑着破布,拄着打狗棍,缓缓走在通往下一个村庄的路上。她的衣服破旧不堪,外表看上去就是个五六十岁的乞丐老妇,但实际上她才三十多岁,而且此刻她正在执行一项危险的任务——在内衣中藏着一份紧急情报。 这一年,敌后抗日形势愈发严峻。由于八路军多次成功袭击日军碉堡,恼羞成怒的日军对伪军下达了死命令,要求严查所有过路人员,连乞丐也不放过。朱文起已经做了两年的交通员,凭借乞丐的身份,她一直很安全,从未被日伪军认真盘查过。 这天,朱文起顺利通过了出村的关卡,心想再走一段路就能完成任务。然而,当她路过一座炮楼时,意外发生了。 "站住!"一个戴眼镜的伪军军官拦住了她,"这个月我已经见你四五次了,每次都是傍晚,很可疑!" 几个伪军不由分说,将朱文起押进了炮楼。她的心跳加速,但脸上没有露出丝毫慌乱。伪军粗暴地把她的篮子丢在地上,里面的破布和针线包散落一地。 "脱衣服,我要检查你身上是否带着情报!"伪军命令道。 朱文起知道,如果脱了衣服,缝在内衣里的情报就会暴露,自己必死无疑。她迅速作出决定,一屁股坐在炮楼门口,放声大哭起来: "你们这些大男人,有劲没处使,欺负我这个讨饭的婆子,你们丢了我的针线包,我怎么纳鞋底儿啊!" 她的哭声引来了不少过路的老百姓驻足观看。伪军见情况有些失控,指着地上的针线包命令道:"你这包里装的是什么?打开来看看!" 朱文起擦了擦眼泪,从针线包里拿出三根粗大的纳鞋底铁针,突然抬手就往那伪军脸上刺去:"你看看,这是你老娘纳鞋底儿的针!" 那伪军被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踉跄后退,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围观的老百姓见状都笑了起来,伪军面子挂不住,恼羞成怒地喊道:"你这老不死的,赶紧给我滚!" 朱文起一边骂骂咧咧地捡起地上的东西,一边迅速离开了炮楼。这次虽然惊险,但她还是靠着机智化险为夷,成功保住了情报和自己的性命。 这次事件后,朱文起总结经验,改变了送信路线。白天,她走山腰上人迹罕至的小路;夜晚回村时,她不惧危险,蹚着水穿过鬼子的封锁沟。正是靠着这样的机智和勇气,朱文起再未出过任何意外。
1943年,女交通员朱文起扮成乞丐送情报,可是被哨岗的敌人要求脱衣服检查一遍。危
熹然说历史
2025-03-27 21:19:48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