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一队日军扫荡途中追着几名年轻妇女跑,殊不知追至贺甲村,遭到新四

熹然说历史 2025-03-27 21:19:50

1939年11月,一队日军扫荡途中追着几名年轻妇女跑,殊不知追至贺甲村,遭到新四军的伏击。日军部队前来支援,王近山率领2团埋伏,全歼日军一个中队。 1939年11月,这年的华东大地,抗战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日军的"扫荡"如同一张恶网,不断向中国军民收紧。茅山区域,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新四军的身影穿梭在村落与田野间,与盘踞在金坛、丹阳一带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无声的角力。 林胜国原本只是在例行的侦察任务中,却收到了一条改变战局的情报。那天黎明前的微光中,侦察员满头大汗地跑来报告:"副支队长,宝堰据点的三四十名日军昨夜袭击了延陵,现在正准备沿原路返回九里敌巢!"林胜国眼前一亮,日军的这种固定路线行军习惯,正是他们一直等待的战机。 事实上,在这条情报到来之前,陈毅和粟裕领导下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已经对日军的"扫荡"战术进行了深入分析。日军第15师团步兵第51联队自进驻金坛以来,频繁对茅山地区的新四军发动"扫荡",企图寻找主力决战。 "他们总是原路出来原路返回,这是个致命弱点。"林胜国和支队领导分析道,"这支小股日军是返巢路过,并非有备而来,正是我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好机会。" 决定就此做出:一面将敌情通报给附近的新六团请求支援,一面迅速部署一大队、二大队和加强班进行布阵。新四军利用苏南地区的独特地形优势——沟塘密布、村庄稠密,为他们的行动提供了天然屏障。 那些被日军追逐的村妇们,其实是这场伏击中的一个偶然因素。她们惊慌失措地逃向贺甲村,而紧随其后的日军却不知道,他们正一步步走入新四军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 "记住,等他们完全进入包围圈再动手。"林胜国叮嘱各部队,"丹阳独立支队负责正面阻击,新六团负责侧翼包抄,一定要切断他们的退路。" 11月8日上午8时许,当日军沿着预定路线返回时,他们的命运已经被改写。第一声枪响打破了晨间的宁静,几名日军应声倒地。突然遭到打击的日军迅速反应,凭借装备优势进行还击,并占领了贺甲村东侧不远的一个制高点。 林胜国看着这一幕,知道战斗才刚刚开始。他不会想到,这场预计很快就能结束的伏击战,将演变成新四军历史上一场持续20多个小时的大规模运动战,也将成为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反"扫荡"时期战斗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 当段焕竞指挥的新六团两个营突然从日军后方发起猛烈攻击时,战局瞬间扭转。日军慌乱中只能退守贺甲村中心,他们原本嚣张的气焰被新四军的凶猛攻势压了下去。日军撤退的背影在晨光中拉得很长,如同他们即将结束的命运。 那是11月8日上午,战斗刚刚开始。随着时间推移到中午12时许,日军的援军试图与村中被围困的同伴会合。新四军早有准备,警戒的加强班立即与之交火。日军在短短几小时内发起了三次反扑,意图再次夺回制高点,但每一次都被新四军战士以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击退。 战场上硝烟弥漫,子弹呼啸,然而这还不是最残酷的时刻。日军在第三次反扑失败后,做出了丧尽天良的举动——他们释放了毒气弹。刺鼻的气体如同死神的镰刀,无情收割着新四军战士的生命。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陈毅在前线指挥部接到了战况报告。他回忆起几个月前与粟裕一起分析过的战术:"我们要从游击战逐渐向运动战过渡,这是新四军成长必经的道路。"现在,这场在贺甲村进行的战斗,正是这一战略转变的生动实践。 天色渐暗,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战斗暂时停歇。村里的地下党组织抓住时机,发动了张荣刊等100多名村民冒雨奔向战场,他们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将50多名受伤的战士运回村里救治。这是一场人民战争,村民们的支援为新四军注入了新的力量。 雨停后的夜晚异常宁静,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决战即将来临。11月9日凌晨4点,二团二营终于从驻地赶到战场,立即投入总攻。然而,埋伏在草堆里的日军突然袭击了我军的一个排,短暂的混乱后,新四军迅速组织增援,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将日军彻底压制在祠堂内。 上午10点左右,尽管我军伤亡较大,但日军已成瓮中之鳖。二团的指战员们聚在一起,发扬军事民主,商讨最后的攻坚方案。一位年轻战士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用手榴弹绑在竹竿上,直接炸开祠堂墙壁。" 中午12时,几名身手矫健的战士悄悄靠近祠堂,将绑有手榴弹的竹竿瞄准墙壁。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祠堂的西侧和南侧墙壁被炸开了三个洞口。接着,更多的手榴弹从洞口扔了进去。祠堂内传来日军的惨叫声,剩余的几名日军从北门逃出,冲向打谷场做最后的挣扎,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新四军战士将他们全部消灭。 战斗结束后的统计显示,这场持续了20多个小时的战斗,新四军共歼灭日军168人,生俘3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陈毅亲自来到贺甲村慰问伤员,对二团团长王必成说:"过去我们打的是游击战,这次是运动战,这标志着我军正在成长壮大。"

0 阅读:57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