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21日早上,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在一棵树上上吊死后被人发现,而在他的衣服口袋中有一个纸条,打开后现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
1968年6月21日清晨,广州从化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杰出的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树林中上吊自尽了。 当人们赶到现场时,容国团的遗体已经僵硬冰冷。他静静地悬挂在一棵大树上,犹如一具了无生气的木偶。曾经意气风发、叱咤球坛的英雄,就这样以这种悲怆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31岁的生命。 有人发现容国团的衣袋里,露出一张小纸条。颤抖着双手,人们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张纸,只见上面写着十个字:"我爱我的名誉胜过生命"。墨迹早已干涸,但仍能看出字迹因泪水而模糊不清。 消息很快传到了容国团的家人那里。他的妻子和孩子悲痛欲绝,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据悉,就在自杀的前一天晚上,容国团曾与妻儿告别,只是当时家人并未察觉异样。现在回想起来,才恍然大悟那竟是永别。 1937年8月10日,容国团在香港降生,其童年便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年仅四岁时,在舅父文恩的熏陶下,初识拍球之道,启蒙便显露出不凡天赋。1941年,随着战火蔓延,家族辗转迁徙至中山南屏镇,年幼的容国团在简陋的条件下,以床板代替球台,日夜苦练球艺,其坚毅与专注令人动容。八岁返港后,先后求学于甄贤学校和天主教慈幼学校,然而家庭困境使得年仅十三的他不得不离校,迫赴广州寻求机缘,虽未能圆学业梦,但苦练技艺的心志更显顽强。重回香港后,与乒坛名将戴树荣携手较量,在街道联队的比赛中屡屡独得高分,展现出卓越实力。一次在筲箕湾鱼市场的对抗中,力克澳门冠军队,赢得“东区小霸王”之美誉,声名鹊起。十五岁时,因家庭背景获得在工联会康乐馆练球的机会,系统训练让其技艺突飞猛进。凭借着对这项运动的满腔热忱和不懈努力,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业余选手,一步步成长为叱咤球坛的世界冠军。 1957年,容国团首次参加世乒赛,就以黑马之姿击败了众多强敌,一举成名。他矫健的身手、凌厉的攻势,令观众和对手惊叹不已。这一战,不仅创造了香港乒坛的新纪录,也引起了时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贺龙的注意。贺龙当即决定,要将这位天才少年招入麾下,代表祖国出战。 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一鸣惊人,夺得男单冠军,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世界冠军。自1926年国际乒联成立以来,全球乒乓球赛场便迎来历史性变革。首届比赛在英国伦敦举行,当时的名称虽为欧洲锦标赛,但很快便确立了世界大赛的地位。最初设立的比赛项目包括男子团体、单打、双打以及女子单打和混双,随着1928年赛事改制为每年一届,比赛内容日益丰富,女子双打项目相继加入;而自1934年开始,更增设了女子团体这一项目,使得赛制更加完善,竞技水平也不断提高。 由于世界局势动荡,1940年因战火连绵而推迟的第14届比赛更显得历程坎坷。战后1947年赛事的恢复,为运动员重返赛场提供了契机,也彰显出体育精神的顽强与复苏。1957年第24届之后,国际组织经过深思熟虑,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既有利于赛事筹备也能使运动员充分调整状态。1959年3月27日至4月5日,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联邦德国多特蒙德隆重举行,各国选手摩拳擦掌,竞技热情高涨,现场气氛激昂异常。 在这一届赛事中,日本队整体发挥出色,斩获了两项团体冠军及四项单项荣誉,显示出亚洲劲旅的整体实力。然而,真正撼动世界乒坛格局的,是中国选手容国团在男子单打项目中的非凡表现。作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首次摘得世界冠军,此次胜利不仅为国家争得荣誉,也标志着中国乒乓球运动迈向世界顶尖行列的重要里程碑。文革期间,容国团因早年的海外经历,蒙受不白之冤,遭到种种质疑和指责。他所坚守的爱国情操,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似乎都成了别人口中的笑柄。对于一向骄傲正直的容国团而言,这样的打击无异于晴天霹雳。 最终,怀着满腔的不甘与悲愤,容国团选择了以死明志。"名誉"二字,既是他毕生坚守的信念,也成为他放弃生命的原因。1968年6月20日,在与妻儿诀别后,容国团走上了那条不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