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当地人为了修建公路,损毁了位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的清代名臣,封

寻墨阁本人 2025-03-28 16:39:14

1975年,当地人为了修建公路,损毁了位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的清代名臣,封疆大吏左宗棠的墓地,公路正在要在左宗棠墓中间穿过,因此人们将他的墓一分为二,并拿走了墓地上的石块用来修建公路。

1975年的那条公路,如同一道伤疤般横亘在湖南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为了方便当地居民出行,这条柏油公路的修建本是一件利民工程,然而它的路线恰巧要穿过清代名臣左宗棠的墓园。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这座功勋卓著的封疆大吏的陵墓竟被一分为二,墓地上的石料也被征用作为修路材料。 这并非左宗棠墓园遭受的第一次破坏。早在1971年,这里就经历了一次更为惨痛的劫难。据左宗棠的第四代守墓人黄志清老人回忆,当时有一伙人觉得功名显赫的大员墓中必有珍宝。他们在夜色掩护下,用炸药轰开了墓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样的行径竟无人制止。盗墓者打开棺椁后,只找到一串木质长珠和一小块玉片。 在当地耄耋老人的记忆中,左宗棠的墓园曾经庄严肃穆,是方圆数里最为气派的陵寝之一。墓前的石像生威严肃立,石碑上镌刻着这位功勋卓著的封疆大吏的生平事迹。然而到了1977年,连这些石像也未能幸免,全部被拆除用于修建一座石拱桥。短短数年间,曾经气势恢宏的墓园,几乎被摧毁殆尽。 从1958年到70年代末,这座见证晚清历史的墓葬一再遭到破坏。当地的老人们回忆,在那个年代,不仅是左宗棠的墓园,许多历史遗迹都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这位为收复新疆立下不朽功勋的清代名臣,他的陵墓竟沦落至此,令后人不胜唏嘘。 左宗棠与林则徐的相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不仅是两位大人物之间的交往,更是清朝晚期政治与军事的一次重要互动。从左宗棠早年对林则徐的仰慕,到两人在湖南的相遇,这段缘分深刻地影响了左宗棠的未来,特别是在新疆的征战中,林则徐的影响始终贯穿其中。 在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林则徐途经湖南时,正是左宗棠在布衣时期,二人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左宗棠早已闻名遐迩,崇敬林则徐的名声,急切希望与这位赫赫有名的官员亲自相见。虽然两人原定的会面并未如愿,但左宗棠仍怀着对林则徐的敬仰,匆忙走上林则徐的船时却一时慌乱,不小心跌入水中,湿透了全身。尽管如此,左宗棠并没有因尴尬而迟疑,他迅速爬上船,行礼之后用颇具文人的风雅说出了自己对林则徐的敬意:“听说古时对待士人有‘三薰三沐’的礼节,‘三沐’已经拜领,‘三薰’还没有。”林则徐听后笑了,并毫不见外地让他更换衣服,避免着凉,二人一同谈论政治、军事,直至夜深。此番谈话不仅揭示了两位名士之间的情谊,还为他们之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次会谈中,林则徐表达了自己对左宗棠的极高评价,特别是在谈到新疆问题时,林则徐直言,“他日完成我的志向的人,大概是你吧!”这种信任与期望,显然为左宗棠后来的事业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林则徐不仅通过口头上的支持鼓励左宗棠,更通过赠送对联和手绘地图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深厚情谊。林则徐所赠的对联,提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以此寄托了对左宗棠品格和学识的高度赞扬,也显示了他对左宗棠从事大事的期许。这幅对联至后来的左宗棠家中悬挂,成为了他一生的精神财富,提醒着他不忘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除了林则徐赠送的对联,关于两人交情的另一传说提到,林则徐把自己整理的新疆资料和地图交给了左宗棠,为他日后征战新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这一份帮助无疑是深远的,因为左宗棠最终能够顺利展开新疆战役,正是得益于林则徐的战略构想和早期的努力。这一合作,成为了清朝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然而,左宗棠的才能并不仅仅局限于新疆战役的准备,他在湖南的表现也同样卓越。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中,凭借自己的深厚学识和军事才能,逐渐赢得了极大的信任,拥有了实质性的权力。骆秉章作为湖南巡抚,实际上并不常亲自参与日常政务,许多事务都交由左宗棠处理。左宗棠的才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甚至可以说,他在幕府中的权力超过了骆秉章。民间曾戏称他为“左都御史”,意指左宗棠的权力几乎凌驾于巡抚之上。对于这一点,左宗棠也未加否认,他深知自己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常人的预期。 左宗棠的这种“乾纲独断”的风格,既体现了他出色的治国理政能力,也展现了他在乱世中极强的适应能力与决断力。虽然有些传言可能带有夸张成分,但他在湖南的表现足以让人们看出他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天赋。无论是在指挥军队,还是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左宗棠都显得游刃有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湖南“军政大权掌握者”。

0 阅读:70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