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长崎事件,日本欺压到了大清的头上,十九岁已经亲政的光绪皇帝忍不下去了,誓要开战,可偏偏李鸿章掌管着北洋水师,他不同意开战,还准备以议和的方式解决。光绪皇帝想杀人的心都有了,可李鸿章却还在讲大道理,什么预则立,不预则废之类的,说起北洋水师现在还形不成系统,码头、炮台刚刚开建,万一日本绕过北洋水师,直逼京师怎么办? 可他却丝毫就没有想到,日本的海军建的更晚,至少要比北洋水师落后五年,他们的设施更加落后;户部尚书翁同和再也听不下去了!而光绪皇帝铁了心了要开战,让李鸿章在京候旨。 而最终会如光绪帝所愿吗?这就得看慈禧太后的态度了,慈禧这边正在看圆明园的施工图,一时间居然忘记了朝廷正在商量要不要和日本开战的问题,而李鸿章也没有想到,亲了政的光绪皇帝居然如此强势,于是他只有等着太后来救场了。可等了半天没消息,这时礼亲王走了进来。 当然孙毓汶所说的安排不就是太后和李莲英嘛,当得知光绪要拟旨撤了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等职务时,慈禧便说起这道圣旨是谁拟的?只因为这不合规矩。 当光绪帝说让军机处拟时,慈禧把他叫住了,说免李鸿章,还要问一个人的意见,那便是醇亲王,因为他不当着海军的正管;而其实就是慈禧不让罢免,接下来她说起只要光绪帝找到可以替换李鸿章的人,就可拟旨罢免他,既要懂海军,还能管得住淮军,懂得和洋人交涉,洋人还得认可他。光绪帝想了半天,确实想不到一个人的名字,这时李莲英拿着草拟的圣旨走了过来。 而确实也是这样,大清非得用到李鸿章不可。而出兵和革职一事都因为这样而黄了,但日本却奋发图强,他们制定了一个五年造舰计划,宣称一定要超过中国的北洋水师。
面对长崎事件,日本欺压到了大清的头上,十九岁已经亲政的光绪皇帝忍不下去了,誓要开
菲菲评历史啊
2025-03-28 22:40:38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