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父梁母刚说起“圆房”二字,梁宗岱跑进书房,把自己脱了个精光,见儿子这般疯癫,梁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3-29 09:19:39

梁父梁母刚说起“圆房”二字,梁宗岱跑进书房,把自己脱了个精光,见儿子这般疯癫,梁母只好转回头去劝儿媳:“你再等等…”说完拍拍儿媳的手无奈地离去,此时梁宗岱还是个中学未毕业的少年郎,何氏低头不语,孤零零一人坐在洞房的婚床上。

那是民国初年的一个普通日子,在广西百色一个传统的婚房里,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年轻的新郎梁宗岱突然冲进书房,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这个举动让他的父母措手不及,只能无奈地劝说新娘再等等。新房里,何氏独自坐在婚床上,周遭的喜庆气氛在这一刻显得格外突兀。 这场闹剧的源头要从几个月前说起。1903年出生的梁宗岱,自小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对古典文学有着极深的造诣。他精通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对诗词歌赋更是烂熟于心。在广州培正中学就读期间,梁宗岱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不仅担任校刊主编,更因其出众的文采和俊朗的外表,成为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正当梁宗岱沉浸在文学理想和求学生涯中时,一封家信打断了他的规划。信中说家中出了大事,要他立即回乡。年轻的梁宗岱闻讯后立即辍学赶回,却发现所谓的"大事",不过是父母为他安排的一门亲事。这种传统的包办婚姻方式,与他所追求的新式教育和思想格格不入。 何氏出身于一个普通的乡间家庭,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婚配在乡间并不少见。但对于已经接受新思想的梁宗岱来说,这种毫无共同语言的结合却让他难以接受。他采取了最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这便是那天在书房中发生的一幕。 1934年,北京城内一桩离婚案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当时报纸竞相报道的热点。这起案件的主角是何氏,为寻求婚姻的合法性,向北大著名教授梁宗岱提出了离婚诉求。梁宗岱对此婚姻的有效性表示否认,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解除这段婚约。然而,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的出庭作证对梁宗岱不利,最终使得他在初审中败诉。此事经过多次法律交涉,梁宗岱最终向何氏作出赔偿,婚约才得以正式解除。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自主权的关注,也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私人生活中的复杂处境。 七年后的1941年,梁宗岱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这一次,他在广西百色处理家务期间,因偶然观看一场粤剧,对饰演女主角的花旦甘少苏一见钟情。此举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梁宗岱毅然与当时的妻子、著名女作家沉樱分手,与甘少苏结合。这一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大胆,也进一步加深了梁宗岱作为“风流学者”的形象。 梁宗岱,这位名字在20世纪中国文艺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事迹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不仅以翻译莎士比亚、歌德、里尔克、瓦雷里等世界文学巨匠的诗歌作品闻名,更因其独特的翻译风格,使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然而,梁宗岱的诗人身份却并不被所有人认可。他的诗集《芦笛风》被视为旧体词的集大成之作,在白话文逐渐普及、打破旧有文学形式的时代背景下,遭遇了不少批评。尽管如此,梁宗岱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认为只要能够传达内心的情感与体验,形式的革新并非唯一出路。这种坚持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态度,也彰显了他作为诗人的独特个性。 梁宗岱的传奇人生始于20世纪初的动荡时代。他少年得志,16岁便被誉为“南国诗人”,这一美誉伴随他的一生。留学法国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名流,包括象征派诗歌大师瓦雷里,以及罗曼·罗兰,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学术视野,也为他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8岁时,梁宗岱被聘为北大教授,成为文学青年们崇拜的对象。他在学术界的崛起,加上个人生活中的种种风流轶事,使他迅速成为“文化明星”,其强烈而鲜明的个性引发了广泛关注。 然而,辉煌的学术生涯并未持续太久。1951年,港澳及海外媒体盛传梁宗岱在狱中去世,甚至有“生前”好友为其举行悼念活动,然而这一消息并不属实。这是他第一次“死亡”的经历,第二次则发生在“文革”初期。1966年,梁宗岱遭到严厉的政治迫害,被公开揪斗、殴打,其文稿、相册、书信及名人字画被毁毁坏。尽管如此,梁宗岱并未因此屈服,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转而投身于制药事业,并向人们免费赠送药品。这一转变令人惊讶,但在其家族有制药传统、广西百色盛产药草的背景下,这一选择也有其合理性。 梁宗岱的一生,仿佛一首未完的诗篇,充满了激情与波折。从1917年14岁开始与广州结下不解之缘,到1956年被聘为中山大学法语专业教授,再到1970年随外语系转至广州外国语学院,梁宗岱在广州度过了人生的后半段。他的故居位于广外校园内的云溪路10号,昔日的学生和同事们对他的怀念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其学术成就的自豪,也有对其命运多舛的惋惜。

0 阅读:184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