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将军回乡探亲,正好撞上哥哥带着全家外出要饭,当地官员却个个都是油光满面,他大为震惊,后说了一句话,当地官员一个个都被吓坏了。
直到1959年,家中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尤太忠才得以申请探亲假,日夜兼程赶回了久别的家乡。 当地的干部们听说尤太忠要回来,都主动来接他。一路上尤太忠看着窗外的风景,感慨万千。他清楚地记得临行前家乡的样子,记得母亲慈祥的面容,记得父亲叮咛的话语,记得兄弟姐妹依依惜别的眼神……而如今,家乡还是原来的模样吗?亲人们都还好吗?这些朝思暮想的问题,很快就要得到答案了。 尤太忠跟随干部们走进小山村,眼前的情形让他倍感震惊。曾经热闹的村子如今空无一人,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荒草丛生的田地。偶尔看到几个村民,个个都是骨瘦如柴,行动虚弱无力。他们认出了阔别多年的尤太忠,纷纷上前打招呼,但惨淡的面容和衣衫褴褛的样子,让尤太忠的心情无比沉重。 一个晚辈战战兢兢地跟尤太忠说,他的哥哥已经带着全家出去讨饭了。尤太忠大吃一惊,连忙赶回自己的家中。刚到家门口,就看到哥哥拿着一个破碗准备出门。尤太忠急忙喊住他,兄弟二人紧紧相拥,泪水夺眶而出。 尤太忠仔细端详着哥哥的面容,十几年不见,哥哥竟已憔悴得不成人形。上次回家时,哥哥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却像是老了几十岁。尤太忠问起家里的情况,哥哥只是摇头叹气,说日子实在太难过了。 尤太忠赶忙进屋看望母亲。老人家正躺在土炕上,奄奄一息,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尤太忠心如刀割,连忙吩咐干部去请医生来诊治。可干部们却一脸为难地说,先去吃顿饭吧,有些工作还要向尤司令汇报呢。 尤太忠无奈,只好跟着干部们来到村里的招待所。刚一进门,摆在眼前的就是一大桌山珍海味和美酒佳肴。而旁边坐着的官员们个个人高马大,流露出一脸的得意洋洋。尤太忠再看看身边的干部,一个个油头粉面,大腹便便,与饥肠辘辘的老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太忠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愤怒,重重地把筷子一摔,厉声斥责道:"老百姓都饿得不行了,你们倒是享福得很啊!吃喝玩乐,毫不知民间疾苦,枉顶着共产党员的名号!"座上的官员们一时哑口无言,个个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尤太忠气冲冲地离开了宴席。他无法理解,为什么灾荒当前,当地的官员却还在大鱼大肉,而老百姓却在饥寒交迫。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发誓一定要惩治腐败分子,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尤太忠从宴席上愤然离席后,立即着手安排赈灾的事宜。他身上只带了200块钱,就全部拿出来买了粮食,亲自分发给村民们。临行前,他再三叮嘱乡亲们要团结一心,共渡难关,有什么困难随时找他。老百姓们看着尤司令肃然的面容和斩钉截铁的话语,心里踏实了许多。 回到部队后,尤太忠立即召集手下展开调查。一个月后,一批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的官员被绳之以法。老百姓们听说这个消息,无不拍手称快,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尤太忠虽然工作繁忙,但从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他经常托人捎去慰问品和资助的物资,有时还特意写信询问家乡的情况。在他的关怀下,小山村的百姓们渐渐走出了灾荒的阴霾,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几年后的一个秋日,尤太忠再次回到了家乡。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田间到处是弯腰劳作的村民,到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村里的孩子们见到尤司令,都争着跑过来,喊他"尤伯伯"。尤太忠笑着摸摸他们的头,感慨万千。 尤太忠找到哥哥,兄弟二人又一次紧紧相拥。哥哥激动地说,全靠弟弟的帮助,日子才好过起来。尤太忠笑着说,这都是党和人民的功劳,他不过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离开家乡时,尤太忠特意去了父母的墓地,在他们面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他在心里默默地说:爹,娘,你们在天之灵保佑,儿子没有忘记党的嘱托,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今后我还要继续为人民服务,直到永远! 回首往事,尤太忠不禁唏嘘。1959年的回乡之旅,让他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归根结底要靠人民群众来决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酒池肉林的官场,民不聊生的苦难,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悲惨缩影。而无数像尤太忠一样的共产党人,就是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照亮了人民群众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