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洪学智看上了女兵张文,找了领导去说媒。不料,张文却嫌弃洪学智满脸麻子,两人僵持之际,张文的二哥仅说了一句话,就让张文改变了主意……
1936年5月,红四军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行军后,第二次走出草地,终于抵达雅砻江畔的瞻化县境内,开始短暂的休整。这一胜利性的抵达不仅标志着红四军在长征中的一次重要转折,更象征着革命队伍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为了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同时纪念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红四军政治部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场盛大的运动会,旨在进一步激励全军士气,增强队伍的凝聚力。 运动会当天,瞻化县的天气晴朗,阳光洒在广阔的操场上,映照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红四军的官兵们穿着整齐的军装,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信心。各类比赛项目琳琅满目,有跑步、跳远、投掷等,充分展示了士兵们的体能和团队精神。观众席上,指战员们和他们的家属们纷纷到场观看,整个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节日的氛围。 在运动会进行到中途时,红四军政治部决定增加一项文化活动,以丰富运动会的内容,进一步活跃现场气氛。主持人临时提议邀请供给部的女兵班上台献唱。官兵们听闻后,纷纷起立热情鼓掌,期待着女兵们带来的音乐表演。然而,由于这一决定极为临时,供给部的女兵们未曾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要求,显得有些紧张和羞涩。她们犹豫不决,不敢轻易迈出上台的步伐,现场气氛瞬间陷入了短暂的尴尬。 就在大家都感到不安之际,女兵班的班长张文挺身而出。她深知此时此刻需要勇气和决断力,以鼓励她的同伴们克服恐惧,完成这次突发的表演任务。张文首先示意主持人暂时离开舞台,对观众们解释道,供给部的女兵们将为大家演唱《打骑兵歌》和《捉活牛歌》。她迅速在台下为女兵们加油打气,用坚定的眼神和温暖的微笑传递出信心和力量。 随后,张文大大方方地带头走上舞台,她的步伐稳健,目光坚毅,带动了其他女兵们的勇气。女兵们在张文的带领下,逐渐克服了紧张情绪,集体走向舞台中央。随着第一声歌唱的响起,动人的旋律在操场上空回荡,歌声中饱含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官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表演深深打动,掌声和欢呼声再次响彻云霄,整个场面洋溢着团结与激情。 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被眼前这位女战士的才华和气质深深折服。 洪学智托人打听到了张文的名字,又找军长王宏坤帮忙牵线搭桥。王宏坤了解情况后,几次找机会为洪学智说好话,希望张文能同意这门亲事。然而,张文听说洪学智脸上有麻子,有些犹豫不决。她年纪尚小,一时无法接受将就一位有容貌缺陷的人。 张文的婚事陷入了僵局。她的二哥得知此事后,找到了张文。他语重心长地说,洪学智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同志,张文不应以貌取人。革命战士最宝贵的品质是勇敢和坚定的信念,外表并不重要。二哥的一席话,让张文感到羞愧,她意识到了自己思想的肤浅。 张文认真反思后决定接受洪学智的爱情。她主动找到洪学智,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洪学智欣喜若狂,紧紧握住张文的双手,说自己会好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1937年,洪学智和张文的婚礼如期举行。从此,这对革命伉俪携手并肩,一同投入到烽火硝烟的斗争中。他们先后转战湘赣、鄂豫皖等地,出生入死,共同抵御日寇和国民党的进攻,为苏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张文之后又回到了被服厂工作。在党的关怀下,她努力学习,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张文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女干部,组织了一支巧手姐妹裁缝队,保障了前线将士的给养。她还积极开展宣传鼓动,用真挚的言语激励着大家为革命而战。 抗战胜利后,洪学智奉调去东北工作。张文主动要求与丈夫分居两地,以便照顾孩子和老人。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聚少离多,但是心中牵挂的始终是对方和革命事业。每逢佳节,张文就给洪学智写一封家书,倾诉思念之情,汇报工作和生活情况。两地分居的苦楚,凝聚成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洪学智和张文终于团聚。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他们先后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洪学智历任军区司令员、省委书记等职,张文也走上了地方领导岗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晚年的洪学智和张文依然十分恩爱。他们的子女都已长大成家,家庭生活美满幸福。每天散步遛弯时,这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总是手挽着手,如同初恋情侣。回首往事,洪学智由衷地说,自己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贤惠善良的张文,并肩走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张文则笑着说,当初若不是二哥点醒,她差点就错过了好夫君。两人相视而笑,皱纹里镌刻着岁月沧桑,更映照出爱情的珍贵。 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经历了战争与和平考验的爱情,正是中国革命者理想和信念的生动缩影。它见证了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提出的革命婚恋观,彰显了革命先辈不徇私情、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