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疆知青郝天护给钱学森去了一封信,信中指出钱学森发表的论文错误,钱学森回信表示自己的确错了,并举荐郝天护投稿《力学学报》,没想到两年过去,仍未刊登。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现代科技界的领军人物,1955年,钱学森归国后,便迅速担任纲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并主导了“两弹一星”项目的科研工作。在原子弹项目中,钱学森与中国的其他科学家一道,解决了核分裂材料的生产问题,设计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装置。 继原子弹之后,钱学森又开始着手氢弹的研制。氢弹相比原子弹,技术上更为复杂,需要解决更多关于热核聚变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钱学森和团队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密集的理论研究和试验,迅速掌握了氢弹设计的关键技术。在航天方面,钱学森亦展示了他的远见和领导力。他主持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发工作 虽然钱学森为我国的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不会犯错误。 1964年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的一位年轻学生郝天护,在阅读《力学学报》时意外发现钱学森在一篇论文中引用了一个错误的公式。 发现错误后,郝天护虽然顾虑重重,毕竟钱学森在学术界的地位非常崇高,但他还是决定将自己的发现通过信件的方式反馈给钱学森。 钱学森收到郝天护的来信后,并没有因其年轻或学术地位相对较低而忽视这一反馈。 相反,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论文,并确认了错误的存在。 钱学森在回信中使用了多次敬语,显示了对郝天护的认可和感谢。 钱学森不仅在信中承认了自己的疏忽,还鼓励郝天护将其发现和推导过程整理成文章,投稿至《力学学报》。 当郝天护依照建议撰写并提交了文章后,由于《力学学报》编辑部的顾虑,该稿件未能即时发表。知晓此情况后,钱学森亲自介入,向编辑部表明自己的立场:科学研究需承认错误,并迅速纠正。 钱学森自幼受到西方开放的教育环境影响,培养了其挑战权威的思维方式。 1936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钱学森赴美国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影响其一生的导师冯·卡门。 冯·卡门是航空力学的权威,他的教学方法强调创新与突破传统教条,这深深影响了钱学森。 在加州大学的学习期间,钱学森的这种思维模式得以进一步发展。他曾在一次师生辩论会上,与一位资深教授发生激烈争执,这次事件在师生间引起了广泛讨论。尽管事后钱学森得知该教授是一位著名科学家,他本想去道歉,但冯·卡门阻止了他,强调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应摒弃权威的概念。 冯·卡门的教育哲学不仅教给钱学森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如何面对和解决学术争议。有一次, 冯·卡门对钱学森的一篇论文持有不同意见,两人的争论激烈到冯·卡门气愤地将论文摔到地上。然而,经过仔细审查后,冯·卡门发现钱学森的观点是正确的,并立即向其道歉,表明即便是资深的学者也应保持开放和谦逊的态度。 这样的学术环境塑造了钱学森日后的学术风格与指导原则,他始终坚持科学的公正性与严谨性,不受任何权威与地位的影响。 郝天护虽然只是一位刚从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新疆工作的年轻学者,但钱学森对他的错误指出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尊重。 郝天护后来的成就证明了钱学森的这种教育方式的成功。他不仅在《力学学报》上发表了文章,而且在固体力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最终成为东华大学的教授,并于1995年被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1964年,新疆知青郝天护给钱学森去了一封信,信中指出钱学森发表的论文错误,钱学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3-29 16:27:50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