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福州名手林贻堂与人下棋赌赛,赌注是5元。占尽上风之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忽然说:“我替父亲下几步好不好?” 吴家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其祖先中有许多官员,但随着清朝的败落,吴清源的祖父吴维贞辞去官职,转而投身盐业生意。盐商在当时是富可敌国的存在,而吴家的盐业更是稳步发展,拥有可观的财富。 直到辛亥革命,吴家的盐业生意才开始走向衰退,最终家庭逐渐陷入困境,吴家只能分家,逐步走向没落。为了生计,吴清源的父亲吴毅决定带着家人离开福建,迁往北京。 1914年,福建省吴家诞生了一个男孩。正值闽江泛滥,洪水淹入产房,孩子与水有缘,于是取名吴泉,字清源。 四岁时,吴清源便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经典文献,几乎每日都要学习12小时以上。父亲吴毅对文化教育非常重视,这段时间的学问积淀,也为吴清源日后的思想和棋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稳定家庭生活,吴毅在北洋政府的平政院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政府日渐动荡,薪水的发放也常常拖延,几乎半年才一次,生活日渐贫困。1925年,吴毅因病去世,年仅十一岁的吴清源便失去了父亲,家庭的支柱轰然倒塌。 吴清源从小便表现出过人的围棋天赋,回忆录中他曾写道:“定式等复杂的棋形,我只需看到一次便能记住,从未有过忘记的情况。”这种过目不忘的能力,让他在围棋上迅速崭露头角。 父亲去世后,吴清源为了生活,开始跟随军阀段祺瑞,陪同客人下棋,每月收入100大洋,这一段经历使他逐渐积累了围棋声誉,甚至被誉为“围棋神童”。 他在这三年中不仅在国内打出了名气,还得到了日本围棋大师濑越宪作的青睐。濑越大师邀请他前往日本深造,开始了他的围棋之路。 十四岁的吴清源,于1928年东渡日本,拜师学艺,逐步在围棋界崭露头角。同年12月,他在日本棋院获得三段称号,而当时日本的围棋段位体系尚未像今天这么完善,九段只有一人,八段极为稀有,五六段已是高手。 随着围棋技艺的不断提升,吴清源的名字在围棋界越来越响亮。1930年,他参加了升段赛,两年内便晋升至五段,并且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屡次夺冠。 到了1939年,吴清源开始了被称为“封神之路”的十番棋对局。这是围棋界一项极为艰难的赛事,每一方需与对手下十局棋,先胜六局者获胜。更为严苛的是,若一方净胜四局,对方就会被降级,且这一结果不可逆转。 吴清源在这项赛事中不败,连续十四年,打败了当时日本几乎所有的围棋大师,成为了日本围棋界的第一人。 但在1941年,东京遭遇了空前的空袭,这场灾难不仅让这座城市变得支离破碎,也使吴清源的生活彻底陷入混乱。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吴清源失去了原有的安定生活,他的住所被炸毁,身心俱疲的他不得不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日子。 面对时局的动荡与无法预见的未来,吴清源一度认为自己可能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围棋事业。战火的逼近让他的生活变得无比艰难,而在那段时间,生存成了他最重要的目标。为此,他加入了一个宗教组织,以此为寄托,试图找到一丝安慰和生存的希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清源逐渐发现,这个组织并不像他最初想象的那样纯粹。它的规矩十分严格,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这让吴清源感到越来越不适应。 他必须严格遵守宗教的行为规范,在参加比赛时,不允许与任何外人交谈,甚至在午休时间也不可以与人互动。 每当比赛结束,他都必须立刻返回教会的住所,而不参与任何棋局讨论。这种苛刻的生活令吴清源感到极度的压抑,尽管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渴望摆脱这个组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无法轻易离开。 最终,吴清源设法脱离了这个组织。然而,这一举动并没有让他迎来一片光明的未来。脱离宗教组织后的他,几乎一无所有,成为了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浪者。 尽管如此,吴清源从未对这一经历心生怨言。他在回顾这段艰难的日子时,曾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他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也没有责怪战争带来的苦难,而是将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视为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谢国有著. 《吴清源传》 2015
1921年,福州名手林贻堂与人下棋赌赛,赌注是5元。占尽上风之时,一个七八岁的小
爱吃凉历史
2025-03-29 18:47:34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