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曾辛苦创建的福建水师,在船政大臣张佩纶慎战的支配下,仅仅30分钟就近乎全军覆没。 19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失败,东南沿海长期处于西方列强的炮火威胁之下。1863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闽浙总督,这位曾在湘军征战多年的将领深刻认识到海防建设的紧迫性。 左宗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亲眼目睹了西方军舰的威力。他曾多次在沿海地区看到外国军舰如何轻易地摧毁清军的传统舰艇,这些画面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次,他站在江边,看着一艘英国蒸汽军舰仅用几发炮弹就将清军的数艘木帆船击沉,当时的震撼让他彻底认识到了中西军事力量的差距。 正是这些亲身经历,促使他在向清廷上奏时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秦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 1866年,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清政府终于批准在福州马尾设立船政学堂和船政局。 经过艰苦筹备,福州船政局于1868年正式开工制造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船厂的中国工匠们最初对西方图纸一无所知,只能在法国技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学习。 1877年,船政局成功建造了"威远"号,这是中国第一艘铁木合构船,标志着中国造船技术迈出了关键一步。到了1870年,船政局开始自主研制蒸汽机,并逐步掌握了罗盘、望远镜等精密仪器的制造技术。船政局在40年间共造各类轮船40艘,总吨位达4.7万余吨,占当时全国造船总吨位的74%,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一面旗帜。 随着船政局造船成就的累积,1879年7月4日,清政府正式诏令福州船政局"利用自研军舰先行练成一军",福建水师由此诞生。 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遭受重创,不得不向德意志帝国赔款50亿法郎。为摆脱这一困境,法国新政府将对外扩张列为重要国策。在非洲和美洲扩张受阻后,法国将目光投向了远东地区,当时尚属中国藩属国的越南成为了其侵略目标。 1883年,法国殖民军队大举入侵越南北部,与当地的中国民间武装黑旗军发生了激烈冲突。随着战事升级,清政府开始从广西和云南向越南派兵,与黑旗军结成联盟抗击法军。与此同时,法国组建了所谓的"东方舰队",委任海军少将孤拔为司令,在越南沿海严阵以待。 当越南战局日益紧张之际,法国政府于1884年7月12日通过外交渠道向清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在7天内撤军并赔款,否则将占领福州港口作为"担保品"。为实现这一威胁,孤拔于7月14日率领六艘军舰,以"游历"为名闯入福建马江水域,停泊在马尾军港内,直接挑战中国主权。 面对法国舰队的入侵,福建当地的军政大员包括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等人显得束手无策。他们虽然向朝廷请示,但收到的指示却令人费解:"彼若不动,我亦不发"。 在这种情况下,张佩纶等人做出了致命决定:"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犹斩"。 在双方对峙一个多月后,局势急剧恶化。8月22日,中法两国政府正式断交,大战一触即发。当晚,孤拔召集各舰舰长,决定次日下午2点发动进攻。此时,法国在马尾的舰队共有9艘战舰,总吨位14514吨,装备重炮71门,兵员1790人。而福建水师仅有11艘军舰,总吨位9800吨,火炮47门且多为中小口径,兵员1176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8月23日上午,孤拔派人通知停泊在马江的美英军舰,避免战斗波及。上午10时,孤拔已将最后通牒送到张佩纶手中,明确宣告四小时后开战。然而,张佩纶选择封锁这一消息,导致福建水师毫无防备。更加荒谬的是,就在法军准备完毕之际,张佩纶竟然派小船试图说服孤拔改日再战。这一行为被法军误解为攻击信号,于下午1时56分,法国军舰发射出第一发炮弹,马江海战全面爆发。 战斗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孤拔早已发现,当天下午退潮时,法舰的主炮正好对准中国军舰,而中国军舰却难以转向。此外,法军还使用了杆雷艇攻击中国主力舰,而福建水师对此毫无防备。法舰高处桅盘上的加特林速射炮更是居高临下,将中国军舰上露天的炮位和指挥台上的人员迅速消灭。 仅仅半小时后,战局已定。下午2时25分,福建水师的9艘战舰被击沉,2艘搁浅,19艘运输船全部被毁。中方阵亡521人,受伤150人,下落不明51人。而法方声称无人伤亡。之后,法舰肆无忌惮地炮轰清军岸上设施,张佩纶等官员仓皇逃离现场。 然而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1894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再次全军覆没,中国海军走向了另一个低谷。直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军才真正走上复兴之路。
左宗棠曾辛苦创建的福建水师,在船政大臣张佩纶慎战的支配下,仅仅30分钟就近乎全军
瑶光映心曲
2025-03-29 19:13:21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