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2月25日,张作霖的卫队长高金山将郭松龄夫妇押到辽河边,郭松龄拍着胸

国际大碗说 2025-03-29 19:25:17

1925年12月25日,张作霖的卫队长高金山将郭松龄夫妇押到辽河边,郭松龄拍着胸膛说:“往这里打,给个痛快。” 五天前,郭松龄的反奉大军攻占了辽河西岸军事重地新民,引起奉天震动。然而,这时的郭军已成强弩之末,和奉军主力在巨流河对峙,再想前进已无可能。 一个月前,郭松龄在滦州起兵时,有七万精锐之师,但在打下山海关、突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等要地后,因沿途分兵防守等原因,在巨流河的部队仅剩四万,而面对的奉军兵力不下六万,这还不算源源不断赶赴战场的奉军援军。 21日,奉军在前线的总指挥张学良站在河岸,望着对岸的郭军阵营,对身边的副官长叹道:“想当年在讲武堂时,我与郭茂宸曾在此演习,对这里的地形,我们二人都了如指掌,没想到如今却要在此兵戎相见,真是世事难料啊。” 副官长说:“郭松龄以下犯上,不得不除。” 张学良说:“罢了,多说无益,如今唯有一战,只是可惜了与茂宸的情谊。” 22日,郭松龄发出总攻击命令,并在前线督战。一开始,郭军的攻势很猛,甚至一度对兴隆店奉军司令部形成包围之势。 然而,很快战局就发生了逆转。先是郭军刘文清旅的弹药消耗殆尽,在奉军的反击下溃败。紧接着,吴俊升率领从黑龙江赶来的骑兵部队抄袭了郭军后方囤放弹药、补给的白旗堡,将物资全部炸毁。 白旗堡丢失,沉重打击了郭军的士气,官兵们议论纷纷,“吃张家,穿张家,跟着郭鬼子造反真是冤家” 的说法在军中迅速蔓延。 张学良趁机加紧策反工作,他拿起电话,和前线的郭军军官通话,承诺他们只要停火、投降,倒戈一事不予追究。 早已对郭松龄心存二心的郭军参谋长邹作华,更是主动和张学良通了电话,说:“军团长,我邹作华早已不想跟着郭松龄胡闹了,如今愿意听从你的指挥,不再为他作战。” 张学良说:“邹作华,你可别耍花样,若你真心归降,我会给你机会。” 22日夜,郭松龄在营帐内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 邹作华率先发言:“总司令,如今局势对我们极为不利,士兵士气低落,弹药粮草短缺,依我看,还是停战议和为妙。” 旅长高纪毅也附和说:“是啊,总司令,再这样打下去,我们怕是要全军覆没。” 军长霁云站起身来,一脸愤慨的说:“停战?我们怎能就这样放弃。” 一时间,营帐内争论声此起彼伏,郭松龄眉头紧锁,沉默良久后,说:“诸位,我意已决,即便局势艰难,也要决一死战,绝不退缩。” 23日拂晓,郭松龄身着戎装,亲立阵头督师。可这时,由于张学良派飞机大量撒下写着 “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内容的传单,使得郭军士气巨减,大部分官兵都不愿意再打下去。 兼任郭军炮兵指挥的邹作华 ,也釜底抽薪,下令将炮兵停止开火,并停止了对前线部队的子弹供应。 24日清晨,郭松龄见大势已去,带着夫人韩淑秀及幕僚数人,还有二百多人的卫队,匆忙逃离战场。 临行前,郭松龄紧紧握住军长霁云的手,说:“霁云,我走后,你务必收容余部,向沟帮子、锦州方向转移,保存实力。” 霁云说:“总司令放心,我定不负所托。” 然而,连郭松龄都控制不了部队了,更何况是霁云。邹作华见郭松龄已走,以参谋长的名义下令各部停止进攻,随后又发急电给张作霖:“大帅,郭松龄已逃离,我已控制局面,请大帅放心。” 接着,邹作华又给张学良打电话邀功:“郭茂宸已出走,部下已放下武器。现在已控制一切,请军团长放心。” 至此,巨流河大战,以郭军惨败而告终。 郭松龄一行在途中遭遇奉军大队骑兵,混战中,卫队逃散,幕僚或死或被俘,郭松龄夫妇在慌乱中躲避到一个叫苏家屯的地方。 韩淑秀又饿又累,用一只耳环换了点吃的,然后和郭松龄躲进一户农家的地窖。不想,那只换来食物的耳环却暴露了他们的行踪,最终被追兵发现而被抓。 郭松龄被抓后,想给张学良写一封信求助,但信写了一半,因情绪激动,不得不作罢。 杨宇霆得知郭松龄被抓后,对张作霖说:“郭松龄留他不得,若不尽快处决,恐生变故。说不定他还会勾结其他人,再次对大帅不利。” 张作霖沉思片刻,咬咬牙:“好,就依你所言,让高金山带人去执行吧。” 张学良这边,赶忙让人给高金山发去电报:“务必将郭茂宸夫妇带到我这里,我有大用。” 然而,电报这边刚拟好,郭松龄夫妇已被高金山带人在辽河边枪杀。张学良气得直跺脚,不住的说:“晚了一步,晚了一步啊。” 当郭松龄夫妇的尸体被运回奉天后,张作霖下令在小河沿体育场暴尸三日。 之后,对于如何处置郭军的军官,奉系内部争论不休。杨宇霆、吴俊升、汤玉麟等人主张:“团以上的军官,应全部处死,以儆效尤,否则以后如何服众?” 张作相极力反对,说:“这些人大多是受郭松龄蒙蔽,且他们多是汉卿的亲信,若全部处死,恐寒了将士们的心。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不如给他们一个机会。” 在张作相的苦劝下,张作霖决定对郭军军官,一个都不处理,那些郭松龄的亲信,也只做了“降职处理”。

0 阅读:91

猜你喜欢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