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年,东吴丞相陆逊退休养老后,孙权不停的找茬,不是下旨训斥其“无能”,就是拿陆逊侄子说事,骂陆逊沽名钓誉。陆逊年事已高,自尊心又强,忍受不住竟活活气死。 陆逊出身江东大族,其祖父陆康曾任庐江太守。在孙策攻略江东时,陆康坚守庐江两年之久,最终城破身亡,陆家在这场战乱中死伤数百人,元气大伤。 此时年少的陆逊,虽未亲历战场厮杀,但家族的血海深仇,无疑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然而,时移世易,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接过江东大旗,为稳固统治,积极招揽各方人才,陆逊审时度势,选择出山辅佐孙权,开启了他与孙权长达数十年的君臣纠葛。 早期的陆逊,并未立即崭露头角,他从孙权的幕僚做起,从事文秘工作。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得以展现军事才能。当时,他主动请缨出战,竟大败敌军,自此踏上武将之路。 随着功绩不断积累,陆逊逐渐引起孙权的关注,孙权将侄女许配给他,以示恩宠与笼络,此后,更是对他委以重任。 在孙吴对抗蜀汉与曹魏的过程中,陆逊多次临危受命,屡立奇功。 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夷陵之战。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东进伐吴,气势汹汹。东吴内部人心惶惶,陆逊力排众议,采用坚守不出的策略,成功拖垮蜀军。而后抓住时机,以火攻大破刘备,取得决定性胜利,一举扭转东吴被动防御的局面, 此后,在对曹魏作战中,陆逊同样表现出色,曾大败曹休。 孙权对陆逊的宠信,在诸多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东吴与蜀汉重修旧好后,但凡涉及两国之间的事务,孙权皆放心交由陆逊处理。孙权甚至有一段时间,将玉玺放置在陆逊府中,每次给蜀汉去信,先将草稿呈给陆逊过目,允许他直接修改后发出,这般信任,在古代君臣关系中实属罕见。 陆逊提出广开农田以解决粮食问题,孙权立即响应,将自己驾车的牛分配到田间耕作;陆逊建言减轻刑罚、减少赋税,孙权二话不说,马上做出修改,并派人将修改后的政令送给陆逊审查,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两人的关系,却在孙权晚年逐渐出现裂痕,而裂痕的根源,便是东吴皇室内部激烈的储位纷争,即 “二宫之争”。 孙权晚年,在太子人选问题上摇摆不定,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朝中大臣纷纷站队,局势一片混乱。 有一次,孙权私下召见亲近侍臣杨竺,商议废黜太子孙和、改立孙霸之事。 不料,这次密谈被太子孙和得知,慌乱之中,孙和找到陆逊族子陆胤,恳请他牵线,希望陆逊能为自己说话。 陆逊秉持着嫡庶之分的原则,认为太子名分既定,无故变更将导致动荡,于是上奏孙权,陈述不可废储的理由。 不想,孙权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下令严刑拷问杨竺。杨竺为求自保,竟诬陷陆逊为主谋,并编造了大量关于陆逊的严重罪状。 这一番诬告,极大地加深了孙权对陆逊的猜忌。孙权紧急召见陆逊,当场质问他是否在宫中有眼线,为何与杨竺极为秘密的废储商议,会被陆逊得知。 陆逊虽竭力辩解,但孙权仍根据流言继续厉声斥责,怀疑陆逊与支持太子的官员顾谭等密谋,意图逼迫自己退位,以便让太子尽早登基。 在此情形下,陆逊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与悲愤。他悲愤地表明,如果孙权执意要杀他,他无力抗拒,只求孙权念在过去情分与陆氏家族为东吴所立功勋上,不要牵连太子及整个家族。 然而,孙权并未因此而停止对陆逊的打压。在接下来的数月间,孙权连续派遣使者向陆逊传达书面诘问文书,这些诏书内容围绕多项指控:指责陆逊对其家族成员(如侄子陆胤)的不当行为包庇纵容;批评陆逊喜好虚名、行事骄矜等等。 孙权晚年性格上的多疑猜忌,是导致他与陆逊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孙权对权力的掌控欲望愈发强烈,对身边的臣子也愈发不信任。陆逊作为东吴的股肱之臣,战功赫赫,声望极高,自然成为孙权重点猜忌的对象。 哪怕陆逊一生忠心耿耿,为东吴鞠躬尽瘁,在孙权晚年扭曲的心态下,也难以逃脱被怀疑、被打压的命运。 在孙权一系列的打压之下,陆逊身心俱疲。他一生光明磊落,自认为劝阻孙权更换太子乃是光明磊落之举,却遭受如此不公对待,心中愤懑难平。 245年3月,陆逊这位为东吴政权奉献了一生的的老陈,带着满腔的愤懑与委屈,离开了人世。 陆逊死后,孙权仍未罢休,拿着有人告发陆逊的二十多条罪状,质问陆逊的次子陆抗。 好在陆抗对答如流,为父亲洗脱了冤屈。孙权这才回想起往昔与陆逊共同创业的时光,流下了眼泪,自觉无颜面对陆抗,叮嘱将那些告发材料烧掉,不要让其留在世上。#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245年,东吴丞相陆逊退休养老后,孙权不停的找茬,不是下旨训斥其“无能”,就是拿
国际大碗说
2025-07-26 19:10: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