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读书的时候咱们的教科书把他捧得很高,什么民族英雄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3-29 21:40:38

张学良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读书的时候咱们的教科书把他捧得很高,什么民族英雄,抗日将军。还给他立了铜像纪念碑。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丰富。发现各种各样的野史对他的评价很差。   19岁时,张学良刚从父亲所创办的“讲武堂”毕业便被任命为旅长,紧接着便晋升为少将。   而在西安事变时,他年仅36岁,却已经被提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成为国民党的海陆空副总司令。   张学良的行事风格常常显得急功近利。   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与其他军官在一次会议上讨论如何处理蒋介石时,他轻率地回答“先捉了再说”。   即使在面对蒋介石的软禁问题时,他的态度也是“先送他回去再说”。   这样的决策方式,往往导致了错误的判断和无法预料的后果。   外界普遍认为他沉迷于个人享乐,对国家大计缺乏足够的关注。   他对毒品和女性的喜好,尤其在“918事变”前。   张学良曾自述,自己一生最无憾的便是与女人的纠缠,且情妇不止十位。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行动动机最初是希望通过联合红军,迫使蒋介石抗日,从而赢得苏联的支持。   然而,苏联对中国的内战局势表示强烈反对,要求和平解决此事。   最终,张学良不得不释放蒋介石。   蒋介石认为张学良“大事胡涂,小事精明”。   在东北抗战问题上,蒋介石从未给予张学良实质支持。   张学良对抗日的提议屡屡遭到蒋的拒绝,使得他最终做出激烈反应,爆发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蒋中正虽表面上接受了张学良的要求,但却把他软禁起来。   在他被囚禁后的几十年里,张学良几乎与外界断绝了所有联系。   同时也有人对他进行了不一样的评价。   王海晨教授在《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张学良的孤独,指出他不仅是身体上的孤立,更是心灵上的孤独。   他虽身居高位,却未曾获得自己期望的政治自由。   孤独对于张学良而言,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折磨。   1928年,张学良在父亲去世后接掌了东北军。   然而,“九一八事变”中,他没有采取有效反抗,甚至被认为是“轻易投降”。   此举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污点。   作为当时的东北边防军司令,他领导着数十万东北军,但面对的是装备精良且数量众多的日本侵略军。   但不可忽视的是,张学良的选择,也是在当时的局势下的一种无奈。   与其让东北变为战场,或许他更希望通过谈判和退让,保全尽可能多的生命与资源。   1936年,张学良联合西北的其他军阀,将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中正软禁在西安。   其选择顺从蒋中正,张学良选择了站出来,挑战中央政府,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不可否认的是,西安事变的发生推动了中国抗日力量的联合。   一方面,他被视为民族英雄,尤其是在西安事变之后,他被认为是有勇气、有担当的国家大义之人。   另一方面,他的过往却无法抹去,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的不作为,使得许多人将他视作“叛徒”。   得张学良成为了“箭垛式人物”的典型代表。   “箭垛式人物”这一提法最早由胡适提出,用来形容那些被历史和社会赋予大量褒贬评价的人。   张学良身上同时承载着各种对立的评价。   他在历史中的形象集中了大量的赞美与贬斥。   他并不在乎历史的评价,甚至在他众多的回忆录和著作中,亲自揭示自己的短处。   在九一八事变后,他并未推卸责任,而是直言不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在回顾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时,张学良不留情面地指出,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以及其对民众的压迫,使得民众最终投向了共产党。   他批评蒋介石没有慧眼识才,任用的多是奴才而非真正的人才。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与强权的对抗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这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面对压力,他从不低头,不愿委曲求全。   在历史中,张学良或许不是一位典型的政治家,但他所展现的执着,使得他成为了人们难以忘记的历史人物。   他的多情与行事风格使得他无法被简单地归类为庸人或伟人。   参考文献:[1]王美平.日本外务省对张学良认知的转变与九一八事变的引爆[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5(1):49-62F0002,190          

0 阅读:49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