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兴趣攻略##发优质内容享分成##我的宝藏兴趣#三月春韭香,在东北

紫霞仙子落凡尘 2025-03-30 09:59:10

#宝藏兴趣攻略#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我的宝藏兴趣# 三月春韭香,在东北,韭菜盒子就像老街坊家那盏温暖的灯,是再平常不过的存在。我家住在钢厂家属区,后院有个小菜园子,那是一家人的宝贝。过去塑料布还不常见,一到冬天,母亲就用厚实的草袋子盖在冻土上,给土地保暖。等春天一来,小草还在沉睡,韭菜就率先冒出了嫩绿的尖儿。到了四月底,我们就能吃到这新鲜的头茬韭菜,那股子鲜嫩劲儿,就像东北春天里最活泼的音符。 这头茬韭菜可是寒冬过后第一口能吃进嘴里的绿色,稀罕得很。母亲总能变着法儿地把它端上餐桌,包饺子、烙盒子、蒸包子 ,每一样都饱含着家的味道。我从小嘴就甜,一个劲儿地夸母亲烙的韭菜盒子好吃,她听了脸上笑开了花,做得也就更起劲了。要是赶上鸡蛋贵的时候,母亲就用豆腐代替,把豆腐炒得焦黄,那香味一点也不比鸡蛋差,独特的豆香和韭菜一搭配,就像东北的二人转,一唱一和,别有一番风味。 说起韭菜,那可是历史悠久,老祖宗们早就和它打交道了。早在《夏小正》里就记着“囿有韭”,到了汉代,韭菜的种植已经很普遍了。至于面粉,七千年前的仰韶人就开始种小麦了,不得不感叹咱们老祖宗的智慧。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韭合”一条,把做法写得明明白白:“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和现在做韭菜盒子的方法没啥两样,可见这小小的韭菜盒子,也承载着几百年的饮食传承呢。 韭菜盒子到底起源于哪儿,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起源于河北,最初是用来祭祀的,象征着生命的繁衍,这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寓意;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辽宁,据说是小贩李小二创造出来的。其实,不管是哪种说法,大概率是北方人来来往往,把这吃食带到了东北。就拿我们钢厂来说,厂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调啥都有,饮食文化也跟着融合起来,韭菜盒子就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成了东北餐桌上的常客。 母亲做韭菜盒子的时候,那场景至今还刻在我的脑海里。她先把面揉得光溜溜的,就像在抚摸家里最心爱的物件,揉好后让面醒着。趁着这工夫,把韭菜洗净切碎,再把豆腐或者鸡蛋炒得金黄金黄的,往韭菜里一拌,加点盐和油,香味“噌”地一下就冒出来了。面醒好了,擀成薄薄的面皮,包上香喷喷的馅料,母亲的手在面皮上翻飞,三两下就捏出漂亮的花边,那动作,比东北大秧歌里的手绢花还好看。 东北铁锅烧热,抹上一层薄油,把包好的韭菜盒子一个个排进去,不一会儿,锅里就传来“滋滋”的声响,那是幸福在歌唱。油星偶尔溅起来,母亲也不躲闪,就那么稳稳地守在锅边。第一锅韭菜盒子刚出锅,母亲总是先递给我,催着我趁热吃。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酥脆的外皮“咔嚓”一声,热气裹挟着韭菜的鲜香直往鼻子里钻,哪怕烫了舌头也顾不上,那滋味,就像东北冬日里的热炕头,暖到了心窝里。 当场广播站的运动员进行曲一响,韭菜盒子也正好端上桌。父亲带着一身铁锈味和疲惫走进家门,洗洗手就坐到桌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个接一个,也顾不上说话。母亲在一旁轻声问他咸淡合不合适,父亲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我在旁边大声喊着“好吃”,母亲脸上就露出满足的笑容,那笑容,比东北夏夜的星空还灿烂。 后来啊,钢厂变成了建龙西钢,家属区也被拆掉,那些熟悉的场景只能在梦里见到。母亲也老了,手老是抖,再也擀不动面皮了。现在超市里啥都有,韭菜一年四季都能买到,塑料大棚代替了过去的草袋子,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偶尔在外面买韭菜盒子吃,皮又厚馅又少,怎么吃都吃不出当年的味道,那记忆里的鲜香,就像东北那片黑土地上的炊烟,渐渐飘远了。 考古学家说,七千年前就有小麦了。我有时候就想,七千年以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韭菜盒子的滋味呢?食物的生命比人要长久,可食物的灵魂,都藏在人的记忆里。要是没了那些温暖的回忆,韭菜不过就是一丛普通的野草,盒子也只是面皮包着菜而已。那铁锅的“滋滋”声,也成了再也听不到的绝响,可它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像东北这片土地,深深地刻在我的灵魂深处,怎么也抹不掉。

0 阅读:0
紫霞仙子落凡尘

紫霞仙子落凡尘

紫霞仙子落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