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知名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近日在英媒发表的长篇评论称,1970年代以来,美国对台湾问题实施“战略模糊”政策,然而种种迹象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目前是“模煳的战略”,同时参杂鹰、鸽派作风。
弗格森说,去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特朗普曾扬言将全面对中国施加税率高达60%的关税。但在胜选后,相较于他对国内政敌与欧洲盟友的态度,特朗普对中国显得和缓。前美国国防部政策计划助理部长、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理论的知名政治学家艾利森也注意到特朗普由“抨击中国”到“拉拢中国”的转变。
不过,弗格森提到,或许这只是表象。特朗普政府仍持续推出“鹰派”对中政策,例如施加关税及其他惩罚性的经济措施,限制中方对美国高科技、能源及其他战略领域的投资,并有意进一步限制中国取得英伟达最先进半导体产品。此外,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瓦尔兹及国安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简以荣皆属“对中鹰派”,有消息指出他们有意将美国多年来的“一中政策”重新命名为“两岸政策”(cross-strait policy)。
然而,特朗普同时往另一个方向移动,包括一再暂缓执行对短视频平台TikTok的国安禁令,且2月曾对媒体表示,他与中方的关系“非常好”、“我们希望他们进来投资”。弗格森指出,即便在最敏感的台湾议题,特朗普也有试图缓解紧张的倾向。获特朗普提名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科尔比近日在联邦参议院对他的人事听证会上,否认台湾的“自治”攸关美国的生存利益。科尔比这番话让出席听证会的部分人士吃惊。
弗格森写道,对这些看似矛盾、混乱的现象可以有个简单解释:“恐惧”。他指出,美国政府看似有帝国主义作风,明目张胆主张对加拿大、格陵兰和巴拿马运河的权利,但实际上已意识到美国在印太区域战场的脆弱性。弗格森举例,在获任命为美国国防部长以前,赫格塞斯去年11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所有兵棋推演中,“我们每次都输”,中国的军事建设是以打败美国为目标。
弗格森说,历史经验显示,当强权意识到军备竞赛的成本已难以承受,会寻求裁减军备。特朗普2月曾说,他希望优先与中俄会谈,并打算向他们提议一致把军事预算“减半”。然而,问题在于中国迄今未对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展现热情。举例而言,相较于加拿大和墨西哥,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及其他经济惩罚措施威胁,中国不仅未退让,甚至反制。此外,中国、俄罗斯和伊朗持续在印度洋举行联合军演;中国军舰近日更在澳大利亚周边水域实施实弹演练。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2月曾示警,中方如今在台湾周边种种“具有侵略性的举措”并非所谓的演习,而是“预演”,预演以武力统一台湾的行动。尽管有比例惊人(近4成)的美国民众愿与中国一战,坏消息是,在“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2023年举行的约20轮兵推中,美国往往在3周冲突期间即消耗超过5000枚远程导弹,并在第1周即耗尽所有远程反舰导弹的储备。根据CSIS的分析报告,在台湾致力防卫和日本支援下,美方仍有可能赢得战争,但代价将非常高昂,包括美国和盟友恐损失数以万计人员。
弗格森指出,重返白宫的特朗普自我定位为“和平缔造者”;尽管姿态强势,但特朗普的对外政策实际上更接近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而非威廉·麦金莱(领导美国在美西战争击败西班牙)。在尼克松任内,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走向正常化。美国确实无法同时应付1.5个战场,更不用说3个,因此试图尽快解决俄乌战争和伊朗核威胁问题。此外,美国也面临财政压力。美国中央情报局两年前的分析称,中方将在2027年做好台海战争准备。弗格森写道,与此相关的军事准备显而易见。特朗普因此亟需他的“缓和政策”能奏效,原因包括美国无法在1年内快速重整军备,以在广阔的印太战区重建可信的吓阻。
弗格森最后写道,他上周访问亚洲,最常被问的问题就是特朗普对中国到底会是“鸽派”或“鹰派”占上风。他回答说除非他也有这么一天获邀加入瓦尔兹的Signal群组,否则他也只能猜测。
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