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和一人握手,可见中间坐着的那位是开国上将乌兰夫。左一那位后来成为大人物,官至正国级。他叫尉健行,是浙江新昌人,大连工学院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曾去苏联学习深造,回国后从生产车间干起,当过车间主任,一步步升到厂长。80年代步入政坛,当过中组部部长,北京市委书记,中纪委书记,是十五届常委,官至正国级。2015年逝世,享年85岁。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的内蒙古地区局势复杂。以补英达赉为首的一群蒙古族人借机成立了"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企图分裂国家。这一分裂行径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在这关键时刻,乌兰夫接受了一项特殊使命——前往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处理这一危机。 尽管聂荣臻将军出于安全考虑,建议乌兰夫带上军队同行,但乌兰夫拒绝了。他只带了几个随从,毅然踏上了这段危险之旅。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决心,以及对蒙古族同胞的深厚感情和信任。 抵达苏尼特右旗后,补英达赉设宴招待乌兰夫。宴会上,乌兰夫坦率明确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必须解散。这一表态直指问题核心,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原则立场。 在宴会上,一场险些酿成大祸的冲突发生了。时任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军事部副部长的胡日新在敬酒时称之为"外交礼仪",这引起了乌兰夫的强烈反应。面对这种试图以"国与国"关系定位双方的挑衅,乌兰夫明确表示自己是来解决本民族问题的,根本不存在所谓"外交"关系。 胡日新被激怒,拔刀相向。危急时刻,乌兰夫不卑不亢,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勇气和定力。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位共产党人的风骨和胆识。据说当时乌兰夫内心回想起家乡一位蒙古族长辈的教导:"真理不需要刀剑守护,它自有其力量。"正是这种信念支撑他在刀光剑影中依然坚定。 这次单刀赴会的经历,不仅展示了乌兰夫个人的勇气和智慧,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国家统一,尊重各民族平等,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这种精神和原则,在后来乌兰夫走上更高领导岗位后,依然贯穿于他的政治生涯之中。 面对补英达赉的固执己见,乌兰夫没有选择强硬对抗,而是巧妙地转变策略。他深知,要解决民族问题,关键在于争取民心。于是,乌兰夫组织了一场蒙古青年座谈会,这一举措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 在座谈会上,乌兰夫拿出晋察冀日报上的蒙奸名单,向蒙古青年们展示了补英达赉的真实面目——一个依附日本势力、为个人荣华富贵而出卖民族利益的人。这些证据无声地诉说着真相,让众多蒙古青年看清了所谓"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的本质。 与此同时,乌兰夫坦诚地向青年们介绍了自己的履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他耐心解答青年们提出的各种疑问,以真诚赢得了信任。那些渴望平等、反对剥削压榨的蒙古青年们,逐渐被乌兰夫的人格魅力和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所吸引。 最令人称奇的是,就连曾经在宴会上拔刀威胁他的胡日新,也被乌兰夫的诚意和远见所打动,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不战而胜的本领,正是乌兰夫政治智慧的最佳体现。 随着支持力量的不断壮大,乌兰夫成功击败了补英达赉,当选为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的主席。这一转折不仅体现了乌兰夫个人威望的提升,更代表了民族团结思想在内蒙古地区的胜利。 当选后,乌兰夫雷厉风行,上任仅三天就下令停止以政府名义发布公告,并将"临时政府"迁至张家口。这一系列举措既显示出他坚决贯彻党的意志的决心,又体现了他处理复杂问题的策略性和灵活性。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最终被和平解散,随之成立的是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乌兰夫担任联合会主席兼军事部长。这标志着内蒙古走上了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正如周恩来总理后来评价的那样,乌兰夫"一个人解决了一个'共和国'",是真正的单刀赴会。这句简短的评价,道出了乌兰夫不费一兵一卒、和平解决民族分裂危机的非凡功绩。 1955年9月,乌兰夫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成为新中国57名开国上将之一。这一荣誉尤为特殊,因为乌兰夫并未参加过红军和八路军,他的将军身份是对其政治贡献的肯定,而非军事功绩的认可。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工作中,乌兰夫与其他少数民族领导人如赛福鼎、阿沛·阿旺晋美等一道,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他们各自在不同少数民族地区推动自治制度建设,共同铸就了新中国民族团结的"铁环"。这种跨民族的合作与团结,为新中国的民族工作树立了典范。
邓小平和一人握手,可见中间坐着的那位是开国上将乌兰夫。左一那位后来成为大人物,官
文山聊武器
2025-03-30 14:29:28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