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99岁的李德平院士在睡梦中安详离世。这位用一生为中国人铸造

乾坤蕴含乾坤 2025-03-30 17:54:48

2025年3月16日,99岁的李德平院士在睡梦中安详离世。这位用一生为中国人铸造“核盾牌”的科学家,在春分前夕化作星辰,而他留下的防护体系,仍在守护着14亿人的核安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德平的故事开始于1944年的昆明,当时他只有18岁,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李德平手握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穿越战火纷飞的日军轰炸区,毅然选择了物理学这条艰难的求学之路。 敌机轰鸣,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而他却在防空洞中专心致志地演算薛定谔方程,草纸上写满了量子力学公式,这个情景几乎成了李德平一生中无数个艰难时刻的缩影。 在当时,许多教授都劝李德平转学电机系,称那样才能更好地“救国救民”,而李德平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在毕业论文中,他写下了那句堪称他一生写照的话:“物理的尽头是守护”,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理解:科学不仅是求知,更是为国家、为人民提供保护的手段。 1946年,李德平北归清华园,开始了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在朱自清笔下描写的荷塘月色旁,他亲手组装了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 当时,实验室里条件简陋,只有三根钨丝,而李德平为了能够精确探测宇宙射线,三个月几乎没有离开过实验室,他深知,科学研究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段刻苦的经历为他日后在核辐射探测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基础。 1964年,李德平迎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务——核试验现场的辐射探测,年仅38岁的他,带着自研的FJ-3100型辐射探测器,走入了核爆炸的中心区域——罗布泊。 这次任务充满了危险,沙砾和放射性尘埃四处飞扬,李德平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毫不犹豫地冲向了爆心,这一举动,直接关系到数万防化兵的生命安全。 “冲击波过后12小时,李老师是第一批冲进去的‘逆行者’,”当年的防化团长回忆道,李德平精准的计算为防化兵们设定了安全阈值,这一数据为无数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尽管任务完成后,李德平的左手因辐射灼伤而无法伸直,但他依然坚强地站在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用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接过了科技界最高的荣誉奖章。 李德平不仅在国内的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还在国际核安全领域为中国赢得了话语权,1985年,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会议上,李德平以中国代表的身份与西方专家展开了激烈辩论。 当时,德国代表质疑中国的核辐射数据缺乏透明度,而李德平毫不畏惧,现场展示了中国甘肃核电站的防护日志,并指出:“我们的工人每天接受的辐射监测精度,比贵国高十倍”,他的坚定与自信让会议室一时鸦雀无声,也让中国首次在国际核安全标准制定中赢得了投票权。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五周年之际,李德平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了乌克兰的隔离区,他们建立了移动监测站,仔细研究核事故后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在废墟中,李德平总是把防护服让给年轻的学生,而自己则穿着普通的白大褂,穿梭在充满辐射的区域。 即便到了晚年,李德平依旧孜孜不倦地从事着辐射防护工作,2023年深秋,97岁的李德平在病床上仍然坚持工作,颤抖的手绘制出“微型核电站社区防护方案”。 当护士发现他将数据偷偷写在药盒背面时,他只是默默笑了笑,即使是临终前几个月,他依旧在听取第四代核电站辐射防护系统的汇报,关心着国家的核安全事业。 李德平的晚年没有因为年老而停止思考,他依然为科学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全球核能发展加速的今天,李德平团队的第三代弟子正在南海建设“移动式辐射应急平台”。 他们使用的便携检测仪中,依然嵌着李德平最初设计的算法模块,李德平的一生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核安全的每一处细节中。 在李德平的故居,仍有一台1948年制造的盖革计数器在默默工作,当地的辐射监测站每天都使用它进行基准校准,60年过去,仪器的误差仍不超过0.3%。 今夜,当我们仰望星空,北斗卫星正在用核电池闪烁导航信号,这些信号穿越大气层,依赖着李德平团队建立的辐射安全模型计算,李德平用99年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真正的使命:他们既要有敢于触碰未知的勇气,也要有为全人类守护安全的温柔。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99岁李德平院士逝世:他用一生开拓中国辐射探测技术》2025-03-17)

0 阅读:4
乾坤蕴含乾坤

乾坤蕴含乾坤

乾坤蕴含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