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有这样一位传奇女子,14岁嫁给远房表哥,却因婚后6年无子嗣,被夫家赶出家门,无奈下,只得流落为风尘女子,然而却因此开启了她的传奇一生。 1933年,广州海珠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监工的官员一行人中,有一位身着素雅旗袍的妇人,她神情坚毅,目光笃定。这便是时任广东实权人物陈济棠的妻子莫秀英,当地百姓尊称她为"广东之母"。 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位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的女子,曾是被夫家无情休弃的弱女子? 回到1920年,阳江一家茶楼内,莫秀英正在台上婉转吟唱粤曲。台下,一位身着军装的青年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人儿,他是当时不过是个小连长的陈济棠。 "此女子言谈举止不凡,定非寻常人家。"陈济棠心中暗想。正当他想上前结识时,哥哥陈维周找到了他,两人匆匆离去。陈维周见弟弟魂不守舍,便打听到了莫秀英的身世,还对弟弟说:"这个女的是旺夫相,娶了她一定会发达。" 而此时的莫秀英,又怎会想到命运之轮即将转向? 1900年,莫秀英出生在广东高州分界镇一个已经败落的大户人家。因家贫,幼年被送到外婆家寄养。聪慧的她在外婆教导下学会了粤曲,乡邻们都赞叹她那行云流水的唱腔。14岁那年,听从父母安排,嫁给了一个远房表哥,一个大地主家庭。 婚后的生活却如噩梦般难捱。她的丈夫脾气暴躁又嗜赌,动辄对她拳脚相加;婆婆听信谗言,说她是个"不入流的戏子",处处刁难她。更致命的是,六年婚姻未能生育,莫秀英被视为"无后之过",最终被夫家休弃。 无处可去的莫秀英只能寄身青楼,以唱粤曲为生。凭借出色的嗓音和姿容,她很快在阳江出了名。不少达官贵人愿意一掷千金帮她赎身,但她却毫不动心。"这些都不是我想托付终身的良人,不能为了赎身就轻易把自己卖了。"莫秀英心中清明。 陈济棠对莫秀英一见钟情后,频频约会她,感情日渐加深。然而当陈济棠提出纳她为妾时,莫秀英断然拒绝。"落难时不轻贱自己",尽管她也喜欢陈济棠,但让她做小,她宁可不嫁。 后来陈济棠承诺正式娶她过门,另立家室,给予与正妻同等的待遇。莫秀英这才点头答应。当时莫秀英的姐妹们都说她傻,嫁给一个落魄军官,而不是那些追求她的富商权贵。但莫秀英慧眼识人,她看中的是陈济棠"肩宽背厚踏实,一定很有前途"。 神奇的是,婚后的莫秀英不仅接连生下了七个儿子四个女儿,陈济棠的仕途也节节攀升。民间传说莫秀英"身缠金腰带,脐镶黑钻石",是个"天生的贵人"。陈济棠也因此对她宠爱有加,视她为自己命中注定的良缘。 1936年冬,广州中山图书馆内灯火通明,众多学子在此埋头苦读。这座建筑,是莫秀英建议陈济棠兴建的众多民生机构之一。此时的莫秀英,已从一个被休弃的弱女子,蜕变为声名远播的"广东之母"。 那是在1933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一项名为"建设广东三年计划"的宏伟工程正式启动。这项计划的幕后推手,正是莫秀英。她不仅亲自牵头筹划,还派人赴苏联学习先进经验。短短三年内,广州的海珠大桥、发电厂、糖厂以及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陈济棠获得了空前的民众拥戴。 "人民安居乐业,丈夫才能得到持续的支持,富贵才能更长久。"这是莫秀英常对陈济棠说的话。她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不希望丈夫因功成名就而膨胀自满。 在莫秀英的建议下,陈济棠大力改善民生。莫秀英亲力亲为,督促建成了中山图书馆、救济院等各种民生机构。更令人瞩目的是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仅三年时间,广东就增加了四百余所小学和六十余所中学,小学生和中学生人数分别增加了十四万和一万六千人。 莫秀英不仅是出谋划策的智囊,更是实践者。她开设慈善堂,收留无家可归的民众;遇到灾年,总会慷慨解囊,救济灾民。每次回到家乡高州,她都会给乡亲们派米派油,请大家吃饭。正是这种心系百姓的善行,让莫秀英在民间的口碑丝毫不逊于陈济棠,民众亲切地称她为"广东之母"。 1936年,正当陈济棠和莫秀英夫妻二人事业如日中天之际,风云突变。陈济棠联合桂系军阀,要求国军中央军抗日,却遭到失败。陈济棠失势,流落欧洲,莫秀英始终跟随左右,不离不弃。 抗战爆发后,陈济棠夫妇避居香港。当日本人找到陈济棠,许诺种种利益企图拉拢他时,莫秀英果断进言:"绝对不能当汉奸!"为躲避日军的威逼利诱,陈济棠只身前往重庆,而莫秀英则带着一大家子逃回家乡高州。 即使在战乱中,莫秀英仍不忘兴办善事。她为家乡高州捐资兴建了高州一中和高州人民医院,继续以实际行动造福乡里。直到抗战胜利,她才回到广州,与陈济棠一家团聚。 然而天不假年,这位历经坎坷却始终心系民生的奇女子,于1947年因病去世,年仅47岁。陈济棠痛失爱妻,悲痛欲绝,写下了"今生最惨丧贤良,夜半孤灯写悼亡;半世救人难自救,可怜儿女梦哭娘"的悼词,表达对这位一生挚爱的无尽思念。
“订婚强奸也能辩护?还能成功撤诉?!”殷清利律师团队,专啃硬骨头,屡战屡胜,这
【5评论】【4点赞】
罪也迷离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