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用AI?」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依靠智能技术的助力,避免一些简单而繁杂的重复性工作,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chatgpt出来的时候,搞vpn和账号挺麻烦的(而且有点小贵),比如当时我找了多伦多大学的朋友要了他的vpn,但是特别卡,而且效果不是那么好,那会儿就没怎么用。后来有了kimi、豆包,没那么好用,但是挺方便的就凑合着用,主要用来提供可视化代码、案例检索归纳、项目报告的降重、语病检测。deepseek出来之后用得更频繁一些,并且有意识的在写推广文案的时候都用上,不过哪怕是经过AI几轮调整之后,还是要人工改成符合自己话语风格的状态。(但是经常服务器繁忙中也头疼)…
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提问,是我们专业有个新闻时评方面的大佬,他的公众号每篇文章都标注“排斥任何AI,绝不会以AI生成文字”。旁人看来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逆天,以这个标榜自己不是哗众取宠么,不是跟时代潮流唱反调么。
但仔细想想,一方面这位教授本身就文字能力出众,日拱一卒地输出观点,他的思考就是比AI生成的内容更有吸引力、更有情怀,何必让他“自我降格”,至少以目前的AGI创作水平来说,完全取代不了他。另一方面,在“排斥AI”这句话之后,他还加了一句“敬惜文字和思想,保持写作自信,从拒绝机器做起”,你可以觉得这有几分知识精英的高傲,但是回过头来看也是有道理的,我们总得有线下交流,不是一切都在线上,都倚赖电子版的文字,“开口说话”越来越难,“能把话说好,有点逻辑”越来越难,还是需要时常思考、写点什么,思考的不对也不必羞耻,不断调整、不断丰满就行。
能很快联系到类似的立场,年初人大主办的“新传小春晚”,第一场就是陈力丹教授的“人工非智能”,觉得学界太强调技术了,把技术作为主体、把机器作为主体,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这说法太可笑了,“你是人,你居然说要摒弃以人类为中心”。
这些无非是“技术决定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但是在这两种主义之间,还有技术与社会互动论,或者说技术决定和社会建构的状态是互构的、有阶段性的(可参见:陈振明,张树全.技术与制度互构关系转换及其对公共治理的影响[J].公共管理学报,2023,20(04):1-12+168.)。换句话说,存在尚可调和的中间地带,如果只是非黑即白搞二元对立,不关注镶嵌其中的社会结构,得出来的结论并不科学,跟现实也不会相符。
对普通人来说,要做更多探讨的是“学会怎么去使用”,怎么样向AI提问,网上也很多教程,给到AI指令。比如今年我导让我给一个跨专业过来的硕士师妹提毕业论文修改意见,我给她梳理完研究问题、分析逻辑之外,还标注了挺多处“可以用AI润色”“找AI理一下你的语病”“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指令,学会怎么提问”“别一次性生成就完事儿了,可以多跟AI聊几轮”。
我持有的态度是,能用就用,学会驯化AI、规范化AI,别过于自信会比AI做得更好,也别过于信奉技术就能取代一切。我用智搜校园热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