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一位20岁的战士打光子弹后,手提8斤大刀向敌人砍去。日军撤退后才发现,他竟然一口气解决了13个敌人。
这位英勇的战士名叫于德元,1917年生于河南洛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学过些武术,18岁便报名参军,加入西北军。
淞沪会战爆发后,于德元随军来到上海,负责夺取沪江大学。
打头阵的战士们靠近后不久,在接连几声轰炸后,几乎全部牺牲。这时后方的战士才发现,日军不仅用铁丝网将沪江大学围了起来,还在倒刺上挂满了手雷。
看来正面是攻不进去了,只能另辟蹊径。
于是,于德元便带着几名战士,从侧面的沟渠游过去,在敌人背后炸开围墙冲了进去。
日军措手不及,仓皇之下短兵相接,很快招架不住,退出了沪江大学。
于德元等人成功夺回了这块阵地,可是还没来得及休整,只听“轰轰”几声,日军的炮弹就打了过来,并且弹无虚发颗颗精准。
于德元心里犯嘀咕,沪江大学并不在日寇军舰的视线范围内,却能被精准打击,看来是有人报信。
于是他面色凝重地提起大刀,带上战友将教学楼挨个巡查。
教学楼里有不少被日军抓来的人,男女老少形形色色,究竟谁才是报信的人?
突然,于德元发现角落里有一个20多岁的女子,十分可疑。
其他人听到轰炸声,要么惊慌失措,要么嚎啕大哭。可是这位女子始终淡定,似乎根本不担心会炸到自己。
于德元装作若无其事地走到她身边,问道:“姑娘,你是哪里人?”
女子突然有点局促,答:“我家在虹口。”
这女子的口音南北混杂,一听就不是上海人,并且她的眼睛时不时瞟向身边的箱子,看起来紧张不安。
于德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立马一脸严肃地命令道:“把箱子打开。”
面对几个提刀大汉,女子只好顺从,可她却将手伸进箱子里,迅速掏出一把手枪,打伤了一名战士。
于德元眼疾手快,立刻挥刀砍下,女子当场倒地。随后他打开皮箱一看,里面有一部微型发报机。
就在这时,500多名日军发起反攻,于德元和战士们纷纷拎着大刀冲了过去。
由于装备短缺,在敌人火力正猛时,他们的子弹已经用尽。于德元的头和左腿先后被打伤,鲜血直流。
这时只听有人一声大喊:“誓与阵地共存亡!”
于德元重燃斗志,决定拼死肉搏。只听他大吼一声,随后提着刀勇猛地冲向敌人,见一个砍一个。
也不知拼杀了多久,直到日军狼狈撤退,于德元这才感到精疲力竭,瘫软在地。后来才知道,他竟一连砍杀了13名日军。
于德元都没想到自己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战友们也对他敬佩不已。从此,他“一代刀神”的名号响彻全军。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当时一起来上海的战士有1800名,可等返回陕西的时候就只剩下了600多人。
虽然我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成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白日梦。
抗战结束后,于德元选择回乡种地,过上了平淡的生活,但是当初的浴血拼杀,始终令他记忆犹新。
晚年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他感叹道:“在抗战中,最让日寇心惊胆寒的,不是国军的精锐部队,而是西北军的大刀。”
2006年,90岁高龄的于德元在家中逝世。村里人都说,一定是老天看他有功德,才给了他高寿。
真希望所有的英雄都能高寿,希望他们都能和我们一起,享受一下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安定。
可惜有太多的烈士牺牲在战场,他们把短暂的生命全都奉献给杀敌报国的伟大事业。
我们享受着他们用命换来的成果,更要珍惜他们用命守护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