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位97岁的老人在香港病逝,死前曾为几毛钱与菜贩讨价还价,死后留下遗

如梦菲记 2025-04-01 10:33:21

2007年,一位97岁的老人在香港病逝,死前曾为几毛钱与菜贩讨价还价,死后留下遗嘱:要把自己名下2000亿的财产全部捐给国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6月,香港一位97岁的老人因心脏病去世,他的离世并未悄无声息,而是伴随着一份震撼人心的遗嘱传遍社会,这位老人名叫庄世平,一位在金融界声名显赫的人物。   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委托律师宣布,将自己名下高达2000亿港元的财产全部捐献给国家,未留给子女一分钱。   一个身家千亿的富豪,生前却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甚至在菜市场为几毛钱与摊贩讨价还价,他的故事,既是财富的传奇,更是信念的见证。   庄世平的晚年生活,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富豪的想象,97岁高龄的他,依然每天清晨步行到附近的菜市场,亲自挑选新鲜蔬菜,他不乘豪车,也不坐出租车,而是习惯搭乘公交车出行。   他不住豪华别墅,而是住在多年前分配的旧式宿舍里,穿着朴素的衣服,吃着最简单的家常饭,他的生活方式与普通老人无异,每当他在菜市场与摊贩为几毛钱争执时,旁人或许会感到疑惑:这样一位人物,为何如此“斤斤计较”?   但了解他的人却明白,这并非吝啬,而是他一辈子养成的习惯,他曾说过:“钱是国家的,不是我个人的。”在他看来,每一分钱都应花得有价值,绝不容浪费,这种节俭,不是对自己的苛刻,而是对国家资源的珍视。   庄世平的早年经历,为他后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1911年,他出生于广东普宁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他,求学之路并不平坦,辗转汕头、厦门、上海,最终考入北平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目睹国家内忧外患,贫弱不堪,年轻的他因此投身爱国运动,与志同道合者一起为救国奔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远赴泰国,一边办学传播爱国思想,一边为国内抗战筹集物资。   他曾组织运输网络,将急需的物资送往前线,即便面对日军的威胁,也从未退缩,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只要心系国家,就能汇聚成改变时局的洪流。   真正让庄世平名扬天下的,是他在金融领域的成就,1949年,他怀着对新中国的坚定支持,在香港创立了南洋商业银行,开业当天,他在银行门口升起五星红旗,这一举动在当时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无疑是大胆的宣示。   他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无论身处何地,他的心始终与祖国相连,南洋商业银行起初规模不大,资金有限,但他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广泛的人脉,将其发展壮大,业务逐渐扩展至东南亚,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初期,他又将目光投向内地,在深圳设立分行,支持经济特区建设,他还率先引进信用卡和自动提款机等现代金融服务,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增添了动力,这些成就,让他成为香港金融界的巨擘,也为国家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然而庄世平最令人敬佩的,不是他创建的商业帝国,而是他最终的选择,2007年,当他躺在病床上,面对生命的尽头时,他没有考虑如何分配财产给子女,而是立下遗嘱,将2000亿港元的全部资产捐献给国家。   他的六个子女,不仅没有因此不满,反而一致支持父亲的决定,大儿子庄栋材曾说:“父亲教导我们要自食其力,我们尊重他的意愿,”庄栋材本人选择做出租车司机,过着与父亲财富毫不沾边的平凡生活。   庄世平的家教,显然影响深远,他的子女从不以家族背景为倚仗,而是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人生,庄世平去世后,香港以国葬规格为他送行,灵柩上覆盖五星红旗,送葬车队由军车组成,这一殊荣在香港历史上极为罕见,国家以最高礼遇,表彰他一生的无私奉献。   庄世平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精神的传承,从抗战时期的物资筹集,到金融领域的开拓创新,再到临终前的巨额捐献,他用97年的岁月证明了一个道理:财富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享用,而在于如何惠及国家和人民。   他从不以富豪自居,却以爱国者自勉,他曾对朋友说:“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一辈子都献给了中国,”这句朴实的话,道尽了他对祖国的深情,他的离世,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他的2000亿财富回归国家,他的精神则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激励着后人。   97岁的庄世平走了,带着一颗赤诚的心离开,他生前为几毛钱精打细算,死后却将千亿家产慷慨捐出,他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的馈赠,更是一种信念的丰碑。   在那个2007年的夏天,他的遗嘱不仅震撼了香港,也让无数人重新思考:一个人究竟能为国家做些什么?答案,或许就藏在他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庄世平

0 阅读:34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