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备孕无果到烈士陵园求子
我尽量,克制!
烈士陵园不是许愿池:一场消费悲情的流量狂欢
这对夫妻的“求子表演”,本质上是以烈士英灵为道具、以公共哀思为舞台的流量劫持行为。无论其初衷是否真实,其行为逻辑已突破伦理底线,暴露出三重病灶:
1. 对历史记忆的亵渎性消费
松山战役娃娃兵烈士陵园埋葬着千余名9-15岁的抗日英烈,他们以稚嫩身躯抵挡侵略者的壮举,本应被肃穆缅怀。而夫妻俩携带糖果、周黑鸭高喊“带回家”,将庄严的纪念场所降格为“招魂许愿池”,用孩童化的祭品消解历史苦难的沉重性,实则是将民族伤痛异化为猎奇景观。
2. 公共伦理的功利化滑坡
生育焦虑固然值得同情,但当私欲裹挟公共利益时,性质已然变质。烈士陵园是全体国民的精神图腾,而非个人生育诉求的“客服中心”。若默许此类行为,明天就可能有人为求财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撒币,为求姻缘在烈士墓碑刻字——公共空间的庄严性将彻底溃败。
3. 流量经济的畸形示范
从骑行过程的全程拍摄到“谁愿意跟我们回家”的戏剧化呼喊,每个环节都精准踩中传播痛点。即便当事人自称“无意炒作”,其行为客观上已构成流量经济的标准操作:用悲情叙事置换公共议题,用道德绑架收割情感红利。当“感动中国”沦为“热搜中国”,真正的历史敬畏与人文关怀终将消逝。
生育困境需科学破解,历史尊严不容消费。当我们在陵园前下跪时,膝盖应为缅怀而弯,而非为私欲而屈。若连烈士安息之地都能成为流量猎场,这个时代的精神贫血症将无药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