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欲女”,将自己和3000名男人交往的经历,写成一本书,轰动全国,但两年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4-01 15:59:39

民国“第一欲女”,将自己和3000名男人交往的经历,写成一本书,轰动全国,但两年后,她却在香港去上海的邮轮上,跳海自杀了。 1927年一艘从香港驶往上海的邮轮正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甲板上,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静静伫立,她就是近来因出版自传而引发轩然大波的陆小曼。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在北京城中光彩照人的交际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疲惫。 就在两个月前,她的自传《我与三千男子》甫一面世,便在各大城市引发热议。这本自传详细记录了她与众多男子交往的经历,其中不乏当时的政要显贵、文人雅士。这样大胆直白的描写方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异于一记惊雷,令无数读者为之侧目。 这本自传的出版可以说是一个意外。最初,陆小曼只是将这些往事私下记录在日记中,并未打算公开。在友人的建议下,她决定将这些零散的记忆整理成书。书籍出版后,各种非议纷至沓来。 在上海滩,这本书成为了茶楼酒馆中热议的话题。有人说这是民国第一部真实展现社会名媛生活的自传,也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道德的公然挑战。无论支持还是反对,这本书都在短时间内创造了惊人的销量,一度脱销。 北京的文人圈子对这本书的反应尤为激烈。昔日与陆小曼交好的文人雅士们纷纷避而远之,就连一向开明的胡适先生,也对这本自传保持沉默。而在普通民众中间,这本书则激起了极大的好奇心,但更多的是对其中所描述的上流社会生活的讶异与不解。 随着争议的持续发酵,各大报刊也开始对这本自传进行评论。《申报》《大公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表社论,或批评其有违世道人伦,或赞叹其敢于直面人性。这些评论进一步推高了这本书的影响力,使其成为那个时代最具争议性的出版物之一。 然而,最让陆小曼感到意外的是,这本自传竟然引发了一场关于女性解放的讨论。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认为,这本书揭示了民国时期女性在社会转型期的困境与追求,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价值。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样的自传会对年轻女性产生不良影响。 站在邮轮甲板上的陆小曼,望着远处起伏的海浪,似乎已经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这本自传,既是她对过往生活的总结,也成为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在这本书出版两年后,她选择了在这艘开往上海的邮轮上,结束了自己传奇般的一生。 回溯陆小曼的一生,她的成长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曾参加同盟会,在民国时期官至司长、参事,还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之一。母亲则是江南名门闺秀,才情出众。在这样显赫的家世背景下,陆小曼从小就接受了最优质的教育。 六岁时,她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小就读。十三岁转入由法国人创办的贵族学校圣心学堂。家中还特意聘请英国女教师为她授课。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她精通钢琴、绘画,其画作多次获得外国人士的赞赏。这样的教育背景,为她日后在上流社会的交际打下了坚实基础。 步入社交圈后,陆小曼很快就成为了北京城中最耀眼的名媛。她经常出入各种高档舞厅、剧院,与当时的权贵名流往来密切。胡适曾评价她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而著名画家傅抱石则称她"堪称东方才女"。 在她的感情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与三个男人的情缘。第一段婚姻对象是王赓,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的军官。这段婚姻可谓门当户对,婚礼当天,整个北京城的显贵名流都来道贺。然而,军人的严谨作风与陆小曼放荡不羁的性格格格不入,这段婚姻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二段情缘是与著名诗人徐志摩。这段轰动一时的恋情,打破了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念。徐志摩与王赓都是梁启超的弟子,两人的结合遭到了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突破重重阻力,最终走到了一起。然而,这段婚姻因经济问题陷入困境,徐志摩为了维持家用,不得不在多所大学兼职授课,最终因乘坐邮政飞机遇难而英年早逝。 第三段情缘是与翁瑞午的长期同居。这段关系持续了将近三十年,期间两人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共同吸食鸦片,在社交场合形影不离。尽管翁瑞午对陆小曼极尽奉养,但始终未能获得她真正的心。 在创作自传的过程中,陆小曼花费了大量时间整理往日记忆。这本自传的写作动机颇受争议,有人认为是为了博取关注,也有人认为是对往事的总结。无论如何,这本书的出版确实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最终,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才女选择在香港至上海的邮轮上结束生命。她的离去,为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生画上了句号。而她留下的自传,则成为了解民国时期上流社会生活的一个独特窗口。 这段跨越近三十年的传奇人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名门闺秀到备受争议的才女,从众人瞩目的交际花到孤独地选择结束生命,陆小曼的故事始终萦绕着令人唏嘘不已的色彩。

0 阅读:48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