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能顶10个师?2002年,25岁的肖飞放弃读博,甘愿沦为一名普通的研究员,可没想到,他竟凭一己之力攻破世界性难题,每年为国家省10个亿! 2002年的春天,25岁的肖飞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实验室向他抛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邀请:放弃读博,到实验室担任普通研究员。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却关系到他未来的人生走向。当时的实验室正在开展一项重要研究项目,急需专业人才加入。但这份工作意味着要放弃更高的学历追求,需要从最基础的实验工作做起,甚至要承担一些在外人看来是"打杂"的工作。 面对这个选择,肖飞陷入了深思。以他优异的学习成绩,完全可以继续深造,毕业后直接进入国防重点实验室工作。但实验室正在进行的项目又让他充满向往,这种矛盾促使他向父亲寻求建议。父亲的回答平实而深刻:"选择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后要全力以赴,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这番话让肖飞豁然开朗,他提交了申请,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回望肖飞的成长历程,他的与众不同从小就有迹可循。1977年,肖飞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入学开始,他就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学习能力,不仅课业优异,更重要的是他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每当收到新玩具,他总是迫不及待地将其拆解,研究内部结构,然后再重新组装。虽然有时候组装后会剩下几个零件,但这种对机械结构的好奇和探索精神从未减弱。 在他十二岁那年,一件小事让邻居们记忆深刻。邻居家的老式收音机突然不响了,正当大家打算把收音机送去维修时,小小年纪的肖飞主动请缨要看看。令人惊讶的是,他真的通过仔细观察和简单工具的使用,修好了收音机的故障。这件事在街坊邻里间传为美谈,也让肖飞获得了"小能手"的美誉。 求学期间,肖飞始终保持着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他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还经常泡在图书馆,阅读各类科技书籍。高中时期,他参加过多次科技创新竞赛,虽然没有获得过重大奖项,但这些经历都在培养他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看似普通的经历,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回看2002年那个看似"不明智"的选择,或许正是肖飞对科研的纯粹热爱驱使他做出这个决定。在当时很多人眼中,放弃读博选择做实验员,无异于主动降低自己的起点。但正是这个决定,让他能够更早地投入到实际科研工作中,为后来在电力电子励磁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奠定了基础。 进入实验室后,肖飞很快就投入到繁忙的科研工作中。与其他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相比,他既没有博士头衔,也没有显赫的科研背景,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已经成为他的常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主动承担了许多基础性的实验任务。 在与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的合作中,肖飞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学习能力。有一次,实验室引进了一批新设备,他主动请缨负责设备调试工作。通过仔细研读说明书和反复测试,他不仅快速掌握了设备操作要领,还总结出了一套更高效的使用方法,获得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这种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很快就引起了马伟明教授的注意。 马伟明教授看中了肖飞的潜力,开始有意识地对他进行培养。在教授的指导下,肖飞开始深入研究电力电子励磁技术。这项技术对我国军舰动力系统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但当时国际上对相关技术实行严格封锁,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攻关过程中,肖飞和团队遇到了一个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如何提高励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进行了数百次实验。有一次实验持续到深夜,就在大家都准备收工时,肖飞发现了数据中的一个异常波动。凭借着这个细微的发现,团队最终找到了技术突破口。 这项技术的成功研发,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更为国家每年节省了大约10亿元的经费支出。这个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我国在船舶动力系统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正如业内专家所说,这相当于为我国军舰装上了一颗"中国心"。 但是,成功并没有让肖飞停下脚步。在后续的科研工作中,他继续带领团队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为海岛部队的安全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即便取得了这些成就,肖飞仍然保持着当初的学习热情,他后来还完成了博士学业,但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工作。 如今的肖飞依然保持着刻苦钻研的劲头,每天坚持阅读最新的科技文献,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在他看来,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是他毕生的追求。从当年那个25岁的年轻人,到现在的科研专家,肖飞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个人确实能够创造出"顶十个师"的价值。
浙大不是浙江的?看到网上有许多人这么说,我就不敢苟同了。最近关于浙大新校长一
【3评论】【2点赞】
青草
还是那句话——中国科技腾飞靠年青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