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压根没有工业基础,一个螺丝钉都造不出来,真的吗? 说到清朝有没有工业基础,咱

爱吃凉历史 2025-04-01 17:49:05

清朝压根没有工业基础,一个螺丝钉都造不出来,真的吗? 说到清朝有没有工业基础,咱们得先搞清楚啥叫“工业基础”。简单说,就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自己造工业品,比如机器、工具、船啥的。清朝在工业化之前,主要靠手工业,造的东西多是衣服、瓷器、家具这些生活用品,确实没啥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但这不代表清朝啥也不会,毕竟几百年下来,手工业底子还是有的。比如,矿业也不差,清朝的铜矿、铁矿开采量不小,云南的铜产量在18世纪可是全球有名。不过,这些都停留在传统阶段,跟现代工业化差远了。 到了晚清,情况有点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被洋人揍得晕头转向,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挨了一顿胖揍。这下子,有些官员坐不住了,觉得再不学洋人的技术,国家就完了。于是,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喊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要搞工业化。这帮人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算是领头的,他们开始建工厂、造船、开矿,想让清朝跟上趟儿。 洋务运动是清朝工业化的第一步,干了不少实事。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建了福州船政局,专门造军舰。刚开始啥都没有,地是荒的,人是新的,技术靠请法国工程师教。困难多得要命,钱不够,设备简陋,工人还得从头学。但几年下来,成果出来了。1874年,第一艘千吨级轮船“万年清号”下水,排水量1370吨。1883年,造出“开济号”铁胁军舰,排水量2200吨。1888年,更牛了,“平远号”钢壳战舰问世,排水量2100吨,这是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甲午海战中,平远号还打中了日本旗舰“松岛”,把它的主炮干哑了。福州船政局一共造了40多艘船,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除了造船,李鸿章也在上海搞了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开张,主打造枪炮和机器。1872年,又弄了个轮船招商局,搞航运。1881年,唐山煤矿开挖,供应工业用煤。这些项目虽然起步晚,但也算迈出了工业化的步子。螺丝钉这种小东西,清朝肯定能造,毕竟造船造炮都得用,虽然质量可能不咋地。 但说实话,清朝的工业基础还是弱得可怜。为啥呢?问题一大堆。 技术不行。 清朝的工业基本靠抄洋人的作业,机器是进口的,技术是学的,但学得不精。比如,福州船政局的船,发动机老出毛病,航速慢得像乌龟爬。江南制造总局的枪炮,射程和精度也比不上洋货。螺丝钉能造,但标准化生产跟不上,质量参差不齐。 管理稀烂。 清朝那套官僚体系,腐败得没法看。工业项目里,贪污浪费是常态。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手里还能撑着,他一走,资金就被挪用,项目差点黄了。江南制造总局也差不多,管事的吃回扣,工人偷懒,效率低得吓人。 钱不够。 工业化是大手笔,清朝国库早就空了。洋务运动的钱靠借债、加税凑,入不敷出。福州船政局后期缺钱,造船速度慢得跟不上趟儿。慈禧还觉得修颐和园比造船重要,钱都花那儿去了。 人才少。 工业需要工程师、技工,但清朝的教育还停在考八股文上。船政局办了学堂,培养了点人,可数量太少,水平也不高。很多工人连图纸都看不懂,咋搞工业? 观念老套。 朝廷里不少人觉得学洋人是丢脸的事儿,说这是“奇技淫巧”。老百姓也看不上工厂,觉得种地比当工人靠谱。这种思想拖了后腿。 所以,清朝的工业基础是有,但薄得像纸。洋务运动搞了30多年,成果也就那几个亮点,全国范围看,还是手工业占大头,现代工业少得可怜。 1894年的甲午海战,清朝输得太惨,有人直接把锅甩给工业基础,说连螺丝钉都造不出,咋打赢?其实没这么简单。北洋舰队有几艘船,比如“定远”“镇远”,性能不差,排水量7000多吨,装的是德国造的大炮,比日本的船还先进。福州船政局的平远号也参战了,表现不错。但为啥还是输了? 工业基础弱是一方面,造船修船能力不行,配件靠进口,战时补给跟不上。可更致命的是指挥和管理。北洋舰队将领胆子小,打仗时畏首畏尾,战术也落后。日本那边训练有素,指挥统一,硬是把清朝打趴下。工业差是原因,但不是全部。 说清朝“压根没有工业基础”,有点夸张。手工业底子加上洋务运动,清朝好歹有了点工业雏形。螺丝钉能造,军舰也能造,但质量和规模都不行。跟日本、西方比,清朝的工业化才刚起步,基础太薄,撑不起大国梦。洋务运动努力了,可惜被技术、管理、资金、人才、观念拖了后腿,没能翻身。

0 阅读:81

评论列表

不能没有你

不能没有你

2
2025-04-02 09:49

第一,当年所谓的“官督商办”根本不行!第二,独裁统治下的任何事业都不会有活力,单凭几个别人努力根本不行!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