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84年,武则天下令让儿子李贤自尽,李贤愤怒不已,心怀不解和怨恨。他感叹命运多舛,从被宠爱的皇子沦为流放和遗弃于千里之外的巴州。绝望之际,他拾起丢下的白绫,了结了自己的生命。李贤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唐朝皇族遭遇的缩影。 李贤,655年出生,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从小就聪明伶俐,脑子好使得很,深得爹妈喜欢。他在宫里受过顶尖教育,诗书礼乐样样精通,尤其书法和音乐更是拿手好戏。据说,他小时候就能背《诗经》《论语》,让教书的师傅都挑不出毛病。675年,哥哥李弘去世,李贤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成了大唐未来的希望。那时候的他,真是风光无限,参与朝政,还主持编过《后汉书》的注释,才华横溢,谁看了不说一句“有出息”? 可好景不长,事情很快就变了味儿。武则天在朝中权力越来越大,李贤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从宠儿到弃子,他的命运转折快得让人喘不过气。 武则天是个厉害角色,丈夫李治身体不行后,她一步步掌控朝政,眼里容不得半点威胁。李贤长大了,脑子好使,又是太子,自然就成了她眼里的“潜在麻烦”。她开始怀疑这个儿子会不会挡了自己的路,母子关系从亲密变得紧张兮兮。680年,事情彻底炸了——李贤被指控谋反。这罪名来得突然,证据稀稀拉拉,但对武则天来说,够用了。她果断下手,把李贤废为庶人,流放到偏远的巴州。 谋反这事儿,历史上争议不少。有人说李贤是被冤枉的,可能只是朝中有人看他不顺眼,随便找个理由整他;也有人觉得他确实有不满,可能说过啥过头的话,被抓了把柄。可不管真相咋样,李贤这时候已经彻底失势,从万人之上的太子,变成了千里之外的流放犯。 到了684年,武则天彻底不留情面了。她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跑到巴州,直接给李贤下了死命令。《旧唐书》里写得清楚,丘神勣到了地方,宣读圣旨,要李贤自己了断。李贤这时候才29岁,人生还没过半,却已经走到了绝路。他愤怒,他不解,甚至心底可能还有一丝对母亲的怨恨。毕竟,谁能想到,自己亲妈会这么狠? 在绝望中,李贤写下了《黄台瓜辞》。这首诗用种瓜来比喻自己,意思很明白:瓜熟了就被摘掉,摘一次还行,摘多了就啥也不剩了。他觉得自己就像那瓜,被母亲一步步抛弃,最后连命都没了。诗里满是对命运的控诉,也藏着对武则天的失望。写完这首诗,他拿起白绫,自尽了。短暂的一生,就这么画上了句号。 武则天为啥要这么干?答案其实不复杂——权力。她当政时,唐朝的局势乱得很,皇子们一个个都可能是她的绊脚石。李贤才华出众,又当过太子,身边难免有些支持他的人。武则天怕他东山再起,怕他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这种事儿,在她统治下不是头一回,也不是最后一回。她对权力的执念,早就压过了母子亲情。 再说了,那时候的政治环境也逼着她这么干。李贤被废后,朝中还有其他势力蠢蠢欲动,武则天得杀鸡儆猴,让所有人都看看,反对她是什么下场。李贤不过是这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罢了。 武则天当政那几年,皇室内部乱成一锅粥。她的长子李弘死得早,死因至今扑朔迷离;三子李显后来也被她废了,流放了好几年;四子李旦更是当了傀儡皇帝,啥实权都没有。武则天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对亲儿子都下得去手,更别提那些外戚和大臣了。
唐朝684年,武则天下令让儿子李贤自尽,李贤愤怒不已,心怀不解和怨恨。他感叹命运
文山聊武器
2025-04-01 18:03:19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