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78年,中美还没有正式建交,邓小平就在考虑送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彰显了他的超前大智慧! 邓小平这人,生在1904年的四川广安,家里不算啥大富大贵,早年就见识过国家的苦日子。1919年五四运动那会儿,他才15岁,街上学生喊着救国口号,他就在旁边看着,心里估计早就埋下了种子。1920年,他跑去法国勤工俭学,干过厂里的脏活累活,还自学法语,接触马克思主义。后来又去苏联学理论,回国后投身革命,跑过山村田野,也管过新中国的大建设。到1977年“文革”后复出,他主动抓教育和科技,当时中国啥样?学校破破烂烂,科技跟不上趟,他心里门儿清:不培养人才,国门关着,咋追得上世界? 他不是光说不练的主儿。1977年,他就提出要买国外技术资料、派留学生出去学、请外国专家来教。这三招听着简单,可那时候中国刚从乱摊子里爬出来,哪有底气跟老外打交道?邓小平硬是看准了,现代化不能等,得靠人,得靠知识。他这眼光,不是一般的长远。 1978年7月,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来中国访问,邓小平抓住机会提了句:“我们想送学生去美国学点东西。”这时候中美还没建交,关系敏感得跟踩钢丝似的,他却挑教育这块下手。为啥?政治上不好直接碰,教育合作风险小,还能搭个桥,多聪明的一招。美国那边一听,卡特总统居然拍板说可以派10万人过去。这数儿一出来,中国这边都懵了,但邓小平早有准备,直接把想法变成了行动。 那会儿中美双方都有顾虑。美国怕中国学生学了导弹、卫星的技术回去搞乱,1978年10月中国教育团去美国谈时,就承诺不碰敏感领域,美国这才放心。国内呢,有人担心学生跑了不回来,邓小平咋说的?“跑几个没啥,只要大部分回来就行。”这话多大气,听着就让人服气。他不怕失败,就盯着长远目标走。 这事儿说起来牛,干起来可不容易。先说英语,那时候高考刚恢复,学生英语基本是零。美国人担心中国学生听不懂课,咋办?教育部门在北京语言学院搞了个速成班,几个月硬把英语从磕巴练到能聊。选拔也不含糊,1978年秋天,全国700多人报名,最后挑出52个,都是数学、物理、工程这些硬核专业的尖子生。成绩得拔尖,思想也得过关,层层筛下来,这52人个个都是精挑细选。 准备工作也下足了功夫。每个人发点钱置办行头,那时候几十块钱不算小数,够做套新衣服了。1978年12月26日,这52人背着行李,从北京出发,坐上飞机飞美国。那一刻,他们不光是学生,更是邓小平放出去的一张牌。 1979年初,这52人到了美国,分到各大学读书。两年后,几乎全回来了,带回来的不只是书本知识,还有眼界。他们干啥了?比如柳百成,学了铸造技术,回国当了工程院院士,把中国铸造水平从落后的老路子拽到了前沿。还有人在计算机、材料领域发光发热,拿奖拿到手软不说,还带出一堆徒弟。这52人就像种子,落地就生根。 后来的事儿更大。从这52人开始,中国留学生越派越多,到现在全球264万人出国留学,回来的人也不少。这些人带回技术、理念,啥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经济、科技、文化,中国能有今天这模样,邓小平1978年的那一步,功不可没。 邓小平这决策为啥牛?一是时机。他挑在中美关系还没完全解冻时出手,既试探了美国态度,又给中国开了扇窗。二是眼光。他知道现代化靠啥,不是钱也不是机器,是人,是脑子。三是魄力。面对国内外的质疑,他不慌不乱,敢赌一把,还赌赢了。这不是瞎猫碰死耗子,是真有战略智慧。 那时候中国啥条件?经济差,科技弱,教育刚起步,他却敢想敢干。换别人,估计早缩了。他不光想着当下,还盯着20年、30年后的中国,这份远见,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1978年的决定,不只是送了52人出去,而是打开了中国和世界接轨的门。现在回头看,这批留学生回来后干的事儿,直接推着中国往前跑。工业、科研、高校,到处都有他们的痕迹。后来留学规模大了,回国的人多了,中国才有了今天这国际化的底气。邓小平这一步,不光改了那52人的命,也改了中国发展的路。 要是没这步棋呢?中国现代化可能慢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没这些人才,科技咋突破?经济咋起飞?他这一下子,把中国的未来提前拽了过来。
美国能熬死苏联,同样就能熬死中国?李显龙的一番话说到点上了,他认为如果美国想用同
【6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