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1年,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两个无比英明的遗嘱:理好国政,司马家后人一律不准上坟! 司马懿179年出生在河内温县(现在河南焦作那边),家里可是个大户人家,祖上好几代都在朝里当官。高祖父司马钧当过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做过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混到颍川太守,爹司马防更是做到京兆尹。家里八个兄弟,个个名字带“达”,人称“司马八达”,他排行老二。从小就聪明得不行,南阳太守杨俊夸他是“非常人”,连尚书崔琰都说他比他大哥强。 年轻时,天下乱哄哄的,司马懿22岁那年(201年)被推举当了个小官。曹操听说他有才,硬要拉他入伙。他不想干,装病推脱,说自己得了风痹症,躺在家里不动弹。曹操不信,派人去查,他硬是装得跟真的一样,骗过去了。后来曹操当了丞相,势力更大,派人拿剑逼他出来干活,他这才没辙,开始给曹操打工,干过文学掾、黄门侍郎、议郎啥的,还跟曹操打过仗,征张鲁、守濡须口。 曹丕接班后,司马懿开始崭露头角,干过尚书、督军、御史中丞,一路升到侍中,挺受信任。到魏明帝曹叡那会儿,他带兵打仗的本事更显出来了。226年,孙权来犯,他亲自上阵指挥,干掉敌军不少,升了骠骑将军。227年,孟达反叛,他带兵跑了1200里,八天平了上庸。234年,跟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峙,硬是拖到诸葛亮病死,他才撤兵。238年,他平了辽东公孙渊,杀了几千人,还修了个京观。243年,他在淮南搞屯田,弄了两万顷地灌溉,挺能干。 到了正始十年(249年),70岁的司马懿干了件大事——高平陵之变。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祭陵,他抓住机会,带兵封了洛阳城,逼宫成功,把曹爽弄下台,后来还杀了曹爽全家,彻底掌握魏国大权。两年后,251年,他病死在洛阳,73岁。 再来说说那场高平陵之变,249年的事。曹爽当时是大将军,带着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洛阳城里空荡荡的。司马懿瞅准机会,带着自己的私兵,直接把城门一关,进宫找幽禁的郭太后告状,说曹爽“擅权离间”。太后点头同意,他派人传话给曹芳,把曹爽的官职给免了。曹爽在外面听说这事,犹豫半天,本来手下劝他反抗,但他信了司马懿说会留他一命的话,就老老实实回去了。结果一到洛阳,司马懿翻脸不认人,直接把曹爽和他的党羽抓起来杀了,三族全灭,算下来五千多人没了,曹家基本被他一锅端了。 这事干得太狠,司马懿心里肯定清楚,仇人多了去了。曹氏那边剩下的亲戚朋友,哪个不恨他恨得牙痒痒?到了251年,他病得不行了,躺在床上喘气,估计也想了很多。他把儿孙叫过来,声音估计都弱了,说了两件事:一是“理好国政”,得把政权稳住,毕竟刚抢来的江山不能乱;二是“司马家人不准上坟”,这听着挺怪,但他要求葬在首阳山,墓地简单到不行,就挖个坑埋了,不封土、不立碑,穿平常衣服,没陪葬品,后人还不许合葬。 为啥这么干?他心里估计有数。高平陵之变杀了那么多人,曹家的人恨不得把他的坟挖出来鞭尸。他怕儿孙去祭拜的时候被人盯上,要么被人搞破坏,要么趁机搞政变啥的。选个首阳山这么偏的地儿,墓还不留痕迹,就是想让司马家的根基别被人轻易动摇。这招看着冷血,但确实挺有远见的。 司马懿251年9月7日死了,葬礼按他说的办得很简单,棺材薄得不行,埋在首阳山,连个碑都没留,到现在都没人找到他的墓在哪。他死后,儿子司马昭接着掌权,265年,孙子司马炎干脆当了皇帝,建了西晋,追封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算是把司马家推上了顶峰。 不过,西晋也没撑多久。317年,西晋完蛋,东晋南渡。后来晋明帝司马绍听人讲高平陵之变的事,知道司马懿当年是怎么干掉曹爽的,听说那血腥场面,哭得不行,说了句:“晋祚安得长远!”他算是看明白了,司马懿这狠劲儿虽然保住了家族一时,但也埋下了乱子。 司马懿的遗嘱短期内是保住了司马家,可高平陵之变的恶果没法抹掉。到现在,曹操的墓都挖出来了,司马懿的墓还是个谜,藏得够深,也算他老谋深算的最后一手。
245年,东吴丞相陆逊退休养老,孙权闲的没事,多次下旨训斥其“无能”。不是拿陆逊
【4评论】【1点赞】
用户47xxx44
当年好像还没杀完司马家族的渣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