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高炽的妃子张氏,月经不通,御医们说是胎气。然而,十个月过去了,张氏并没有生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03 09:01:50

太子朱高炽的妃子张氏,月经不通,御医们说是胎气。然而,十个月过去了,张氏并没有生产,且肚子越来越胀。朱棣便让名医盛启东为张妃诊治。 盛启东从心底里不愿接下这个差事,给太子妃诊病,有很多忌讳,要悬丝诊脉不说,平日的生活习惯还不能随便问。 何况,御医们都说张氏怀了皇孙,若事实如此,皆大欢喜;若并非如此,盛启东就会成为御医们的眼中钉,肉中刺,皇太子也会觉得是盛启东医术不高明,害死了自己的孩子。 君命难违,盛启东只好壮着胆子去往东宫。 一番望闻问切,盛启东已经大概摸清了张氏的病情。 他发现,张氏的确不是怀孕,乃气血淤积所致,只要排除淤血自然会恢复正常。 职业道德和人命关天,让盛启东不得不实话实说,说完,盛启东开始刷刷点点写方子。 一旁的朱高炽压抑着怒火,当他看到药方上尽是些排血之剂时,火冒三丈,一把撕碎了药方。 朱高炽提溜着盛启东的脖领骂道:“你这个庸医,御医们都说太子妃身怀六甲,而你却开些流产的方子,你居心何在!” 说话间,东宫的侍卫们一拥而上,齐齐把盛启东赶出了宫殿。 盛启东临走前,还不忘对着东宫喊话:“太子,三天后若太子妃的病情还不见好,一定要再让我来!” 回家后,盛启东赶忙让家人收拾包裹,妻子不解的问:“你官当的好好地,这是要干嘛?” 盛启东仓皇回答:“咱家恐怕要大祸临头,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惹了事,能走到哪里?”妻子劝道。 盛启东一听,长叹一声:“对,咱不走了!”又说:“治病救人,乃医者之道,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太子妃就这亡了。” 盛启东离开后,朱高炽依然按照保胎的方子给老婆治疗。 可是,太子妃非但不见好转,肚子却隆起的越来越高,胀的就像一个快要破裂的皮球。 张氏疼的大汗淋漓,哭喊着想要寻死。 朱高炽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带了千金来求盛启东。 盛启东摸着张氏越来越微弱的脉象,胆战心惊,对朱高炽说:“太子,若是三日前服下小人开的药方,娘娘还有八分把握。如今,病情加重,请恩准在下用猛药治疗。” 此时的朱高炽,已经顾不得皇不皇孙了,保住老婆的性命要紧。 于是,朱高炽同意了盛启东的意见。 不过,朱高炽还留了一手,他把盛启东软禁在东宫,并说:“盛先生,等太子妃病情好转些你再走罢。” 盛启东回道:“那是自然,即便殿下不说,卑职也放心不下娘娘的病。” 家人们见盛启东一连多日不回,心急如焚。街面上也传出盛启东已经入狱,很可能会夷灭三族的消息,盛家老小都已经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 他们想走的体面些,准备不等朝廷的命令下来,就上吊自缢。 正当举家准备自杀时,门外锣鼓喧天,从宫里来了一队人马。 领头的宦官告诉盛夫人,盛启东治疗太子妃有功,所以论功行赏,赐他金银珠宝,以兹鼓励。 原来,张氏喝下盛启东的药后,曾一度昏迷,下体还不断地流血。 朱高炽已经拟好了处斩盛启东全家的奏折,准备发给朱棣。 然而,昏迷了一天一夜的张氏竟然醒了过来,低头一看,肿胀的肚子竟然消了。 她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瓮水,又舒舒服服睡了一觉,经过五天的疗养,已经能下地走路了。 于是,朱高炽按照约定送盛启东回家。 不过,朱高炽还是固执的认为,当时张氏就是怀上了身孕,是盛启东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为了给盛启东压惊,朱棣这才派人大张旗鼓的给他送表扬。 后来,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盛启东每日胆战心惊,尽可能的避免入宫见到朱高炽。 盛启东在小心翼翼中度过了一年,刚刚即位的朱高炽竟然驾崩了。 接替朱高炽的,是他与张氏的长子朱瞻基,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很明事理,跟大臣们的关系也处的很不错。 而且他经常听母亲讲:“当年是盛启东救了我一命,为娘还经常埋怨你父皇,有这么好的医生不早些派来。” 因此,朱瞻基决定重用盛启东,并让他专职撰写医书,给文武百官治疗疑难杂症。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