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一天,金庸感到异常疲惫,决定去他常去的餐厅喝咖啡放松一下。 在结账时,他顺手给了女服务员10元小费,却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竟然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人赚钱不容易。”她笑着把小费退回,金庸看着眼前的女孩,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不就是他小说里的女主角吗?1966年的香港北角,空气中混杂着海风和咖啡的苦香,金庸推开丽池附近一家小餐厅的门,宽大的长衫下藏不住疲惫。 他点了杯黑咖啡,靠在窗边的木椅上,眼神涣散地望着街头来往的人群。最近,他正为新小说的情节发愁,灵感像断了线的风筝,怎么也抓不回来。可就在这一刻,那个叫林乐怡的16岁服务员走了过来,清脆的声音像春风拂过:“先生,请问您需要什么?” 金庸抬头,愣住了——她的长发如瀑,笑容明亮得像阳光洒在江湖湖面上,带着一股让人无法忽视的朝气。他随手递出10块钱小费,却被她轻轻推回,那句“文人赚钱不容易”像一颗石子丢进他平静的心湖,荡起层层涟漪。 那一瞬,金庸仿佛回到了自己笔下的世界。林乐怡的模样,像极了他小说里那些灵动又坚韧的女侠——有点像《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又有点像《白马啸西风》里倔强的李文秀。他忍不住多看了她一眼,工牌上的名字“林乐怡”深深印进脑海。 结账时,她认出了他,小心翼翼地问:“您是金庸先生吧?我可喜欢您的书了,尤其是《白马啸西风》,那种淡淡的伤感,太打动人了。”金庸笑了,心中涌起一丝暖意。从那天起,他开始频繁光顾这家餐厅,每次都找机会和林乐怡聊几句。她聊起书时的认真模样,让他疲惫的生活里多了一抹亮色。 可他心里清楚,这份悸动背后藏着危险——他已经有了家庭,妻子朱玫还在家中等着他。 朱玫,这个名字曾是金庸生命里最坚实的依靠。1956年,32岁的金庸在香港美丽华酒店迎娶了21岁的她。 那时的朱玫,出身英国富裕家庭,香港大学毕业,英语流利,气质高雅,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她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当时还只是个离异穷作家的金庸,两人携手走过创业的艰难岁月。1959年,他们创办《明报》,日子苦得像啃干馒头。 朱玫一边照顾四个孩子,一边跑新闻、写稿子,每天从九龙拎着饭盒挤渡轮到港岛给金庸送饭。最艰难时,她甚至卖掉陪嫁首饰,只为让《明报》撑下去。那段相濡以沫的时光,金庸后来回忆时写道:“我妻朱玫每天从九龙家里煮了饭,送到香港来给我吃。” 字里行间满是温情。可当《明报》终于站稳脚跟,金庸的名声和财富水涨船高时,两人的感情却悄悄起了裂痕。 裂痕的源头,正是林乐怡。金庸和她的每次交谈,都像一剂解药,治愈着他创作的枯竭和生活的疲惫。她年轻、单纯,眼中满是对他的崇拜,这让52岁的金庸重新感受到被需要、被仰望的滋味。而朱玫呢?她太能干,太强势,忙着事业和孩子,早已不再像当年那样依赖他。金庸开始在跑马地租了房子,和林乐怡偷偷见面。 朱玫起初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她追问送稿的小伙子,才发现金庸的社评竟是从跑马地取来的。她带着怒火闯进那间小屋,看到林乐怡的那一刻,心彻底凉了。 冲突在所难免。朱玫不是会低头挽留的人,她冷冷地对金庸说:“你要离婚可以,但有两个条件。”第一,金庸得付一笔不菲的离婚费;第二,林乐怡必须结扎,不能生孩子——这是她对四个儿女的最后保护。金庸低头沉默片刻,竟一口答应了。 1976年,52岁的他和23岁的林乐怡步入婚姻,林乐怡的青春笑靥成了他晚年生活的底色。可这场婚礼背后,却埋着无法言说的代价——大儿子查传侠,19岁那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自杀。据传,他曾打电话劝阻父母离婚,金庸却没接。 那通未接的电话,像一根刺,永远扎在金庸心头。 婚后的金庸带着林乐怡远走澳大利亚,她读书深造,他埋头创作,《鹿鼎记》等经典接连问世。林乐怡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甚至在1995年他心脏病发时,守了50多个小时,愿意捐肾救他。他们的感情,像极了现实版的“神雕侠侣”,金庸迷们私下称她“小龙女”。 可朱玫呢?离婚后,她拒绝金庸的任何帮助,独自搬到英国,晚年贫困潦倒,1998年在医院孤独去世,连死亡证明都是护士代领。金庸晚年提起她,总是一脸愧色:“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朱玫。” 故事到这里,似乎尘埃落定,可命运的余韵还在回荡。林乐怡用青春换来的婚姻,真的如童话般圆满吗?朱玫的决绝离去,又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痛?金庸的江湖里,英雄美人总有归宿,可现实中,他却在爱与愧之间,留下了一道解不开的谜。 多年后,金庸封笔,江湖渐远。他和林乐怡携手走过42年,直到2018年他在香港去世。林乐怡继承了他的大部分遗产,包括一栋价值6350万港币的豪宅。 而朱玫的故事,却成了他心底永远的遗憾。据说,他曾私下感叹:“小说里我能写圆满,人生却只能留下残篇。”
不要羡慕以色列是战斗民族,上街是枪不离身,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也是扛着枪到处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