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筋膜张力的适应和构建

妙芙说运动 2025-04-03 15:47:52
上一期我写了筋膜需要祛魅,主要是想跟大家阐明,筋膜以及筋膜训练虽然很新颖,但本质上依然是基于现有的解剖以及训练学知识,只是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待人体与训练,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当表现为关注整体的动作模式、神经反馈等要素,不应当让筋膜滑向“玄学”的深渊。 今天我将继续站在筋膜的视角,以生命最初的身体发育为出发点,解构筋膜与人体功能机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很多人看来,人类生命最初的三个月里婴儿的身体动作是“无序”的,但这些被称为“原始反射的神经-肌肉反应”存在着一些规律需要我们去解构,因为从筋膜的视角来看,这180天是整个筋膜张力演化的初始阶段,人体动作的最终“绽放”正是起源于此时。 莫罗反射与力的传递 发生在新生儿身上的莫罗反射(一种因突如其来的坠落感会触发新生儿张开双臂的反应触发新生儿身体的一种防御性的反射)被证实会引发躯干产生螺旋式的“收缩波”,并以每秒12米的速度沿胸腰筋膜传递至四肢,而这种从核心向四肢传导张力的方式,比成人投掷动作的传输效率高出83%。 另外,早产儿的反射机会无法与足月儿相比,其髂胫束与腹横筋膜的胶原交联度低了41%,这说明了发生在婴儿身上的反射反应,是人体通过看似“混乱”的动作来探索周围环境和引导自身成长,是机体对筋膜网络的适应与构建过程。 吮吸动作与颈椎稳定性 在人类的哺乳期,婴儿的吮吸动作会引发颞下颌筋膜运动,即在颅底筋膜产生的往复应力,相当于成人咀嚼牛排时的1.5倍负荷,这种超常刺激促使颞筋膜与颈深筋膜在出生后120天内建立直接力学连接,其传导效率决定了成年后的颈椎稳定性。 婴儿哭闹与内外部筋膜的“互动” 我们在往期的文章中描述过膈肌与盆底肌的联动,膈肌的上下起伏所带来的“腹内压波动”,是建立盆底肌筋膜弹性最重要的自然负荷,也就是说,“腹内压波动”关系着盆底肌的健康。 婴儿哭闹会产生“腹内压波动”,但我们往往会倾向于过度安抚或者认为“不哭闹的就是好宝宝”,研究显示,过度安抚的婴儿在3岁时盆底筋膜厚度比正常群体薄29%,这为成年后的尿失禁与核心失稳埋下隐患。 如果说前文所述的莫罗反射与吮吸动作是人体在适应外部肌筋膜的过程,那么婴儿的哭闹更倾向于对内脏筋膜适应与探索。

0 阅读:0
妙芙说运动

妙芙说运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