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铁道部为詹天佑迁葬时,当墓穴被打开时,棺材里竟然渗出黑色液体,令在场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4-03 20:33:23

1982年,铁道部为詹天佑迁葬时,当墓穴被打开时,棺材里竟然渗出黑色液体,令在场的人感到一阵紧张。等到棺材完全打开后,大家才松了口气,确认了一切正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詹天佑的楠木棺木时,一块翡翠帽花安静地躺在这位“铁路之父”的头部,这枚由慈禧太后亲自赏赐的翡翠帽花,见证了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奋斗的光辉岁月,棺木虽在地下长眠63载,但因选用上等楠木制成,加之防腐药剂的妥善使用,詹天佑与夫人谭菊珍的遗体保存完好,仿佛还在述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这位改变中国铁路命运的伟人,年仅11岁就离开了位于广州的家乡,远渡重洋赴美求学,彼时的詹天佑,来自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原本经商,后来转而以刻字为生,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让年幼的詹天佑格外懂得把握改变命运的机会,作为清政府派遣的第一批留美幼童,他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最终成为唯一一位获得耶鲁大学铁路专业理学学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学成归国后的詹天佑满怀报国之志,他深知要让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完善的铁路网络必不可少,在河北高碑店至易县清西陵段,詹天佑修建了新易铁路,这条虽仅有数十公里的铁路意义非凡,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当慈禧太后乘坐这条铁路前往清西陵祭祖时,对其安全平稳深感满意,特意召见詹天佑并赏赐众多金银珠宝,然而,詹天佑只留下了一个西洋钟和那枚翡翠帽花,将其余赏赐尽数分给了工程一线的劳动者。   詹天佑最为辉煌的成就当属京张铁路的修建,面对八达岭段陡峭的地形,他独创性地设计了“之”字形线路,采用双机牵引方式克服陡坡,他改良的詹氏车钩,更是完美适应了中国复杂的地形条件,在工程建设中,他坚决反对外资介入,力争清政府出资,确保了这条重要铁路的自主权,为提高施工效率,他创新采用山顶竖井开凿法,大大缩短了工期,这些独特的工程方案,不仅展现了詹天佑卓越的专业才能,更体现了他心系祖国的拳拳之心。   在璀璨的事业成就背后,詹天佑的婚姻生活同样令人动容,他与青梅竹马的谭菊珍结为连理后,始终保持一夫一妻的情深意重,在那个蓄妾之风盛行的年代,詹天佑不仅以身作则,更在公共场合提倡尊重女性,他对妻子的体贴,表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甚至为了让妻子能够慢慢享用热食,特意设计了保温装置。   1919年,年仅58岁的詹天佑因病在武汉仁济医院离世,临终前,他仍在牵挂着中国铁路的发展,期盼着中东铁路和汉粤川铁路的主权得到维护,盼望着工程师学会能够实现“兴国阜民”的理想,七年后,谭菊珍随夫君而去,两人合葬于万泉山庄,直到1982年,两位的遗体被迁至青龙桥火车站附近的新墓地,与那条见证他们一生奋斗的京张铁路永远相伴。   信息来源:人民网——谈谈詹天佑的几段家事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